国土部月底前清理囤地 北京房地产限外令已重启(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国土部月底前清理囤地 北京房地产限外令已重启(3)
2010年01月14日 09:31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限返点:担保机构业绩损失将过半

  银监会:非常重视个人按揭的风险

  此前在国内二手房市场普遍存在的“银行向房贷中介返点”现象被中国银行业协会勒令叫停,昨日,一份名为《关于规范做好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 维护市场秩序的自律共识》的文件突然出现在银行业协会官方网站。银行向房贷中介“进贡”的潜规则很可能就此打破。

  无独有偶,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昨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房地产的开发贷款和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已经占到贷款增量和整个贷款余额的20%左右,银行业非常重视个人按揭贷款当中的风险,并采取了一些措施,着重控制第二套以上的带有投资、投机性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假按揭贷款当中的风险。其中包括:对于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要严格坚持首付比例不低于40%的要求,银行要对个人房贷的申请者进行有效的调查、核实,并且严格落实面谈面签制度等。

  收紧贷款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

  银行业协会相关人士认为,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迅速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争取房贷业务资源争相向房贷中介支付高“返点”费用,由此引发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银行信贷安全和房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损害了银行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银行业协会要求,自2010年1月1日起,各会员银行应停止以任何形式向房贷中介及其从业人员支付与其所提供的服务不对称、纯粹业务介绍的“返点”费用。

  据记者调查,目前北京房贷返点大致在1.5%-2%,具体标准根据银行和房产中介、房贷担保公司的规模而定。按照这一比例,购房人贷款100万元,银行需支付1.5万到2万元给房贷中介。

  实际上,京城二手房市场“房贷返点”现象早已成为业界常态。银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各家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竞争非常激烈,而房产中介或担保公司的客户渠道集中,为了获得客户资源,银行不得不参与到“返点”行列。另一方面,房产中介、房贷担保机构也可以通过房贷返点扩大利润,一些房贷担保公司甚至靠“返点”度日。

  某房产界资深人士预计,一旦“房贷返点”被彻底掐断,房产中介不会受太大影响,因为这类机构的盈利构成主要以促成交易所收取的交易佣金为主;而房贷担保机构的损失将在50%以上。他表示,叫停房贷返点将改变房贷担保机构的收入模式,促使房贷担保机构的服务向多元化转变。

  据了解,该文件早在2009年12月31日便已印发,京城数家国有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也停止了房贷返点业务。不过某房产经纪公司业务员透露,目前北京仍有一些小型银行向房贷中介公司提供返点。

  不过,即使取消房贷返点,购房者也难以得到具体的实惠。上述业务员表示,房贷返点主要是房产中介、房贷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其贷款利率仍以市场利率为主,贷款成本并没有减少。

  事实上,商业银行向提供房贷业务的按揭服务机构支付佣金的情况在国外也是存在的,但是一般都要求该支付佣金返点的行为必须向消费者明示且不得超过核定限额,否则将被视为商业贿赂行为。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内银行业缺少相应的行业规则,部分银行提供高额返点以抢占市场,最终导致恶性竞争。在高“返点”的诱惑下,一些缺乏自律意识的银行业从业人员将贷款手续全权委托给中介,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出现了提供虚假资料的“假按揭”等情况,严重威胁银行业信贷安全。

  银行业协会此次下发的文件也明确要求,各会员银行要规范贷前审查制度;规范与房贷中介机构的合作行为,对房贷中介机构全面进行摸底排查,对不良中介要杜绝合作;另外各会员银行要加强与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的联系,及时投诉、举报收取不合理费用及弄虚作假或指使、纵容、帮助客户作假的不良中介机构,共同抵制恶意扰乱市场竞争的中介机构。

  可见,抑制投机性购房、杜绝“假按揭”贷款、维护银行房贷业务安全也是此次叫停房贷返点的重要初衷。银行信贷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叫停“房贷返点”有助于掐断不良房贷中介的利益链条,净化房贷市场,今后的银行房贷业务将更多地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产品创新,加快审批时间。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某房产中介公司老总指出,房贷返点相当于银行向房贷中介支付广告费,银行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宣传的成本可能会更高。他建议,监管层应给房贷返点适当的生存空间,关键在于完善市场制度,制定行业规则,而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作者:齐琳 潘建 孟凡霞)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