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靠楼市经济风险大 明年房价回落可能性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业内:靠楼市经济风险大 明年房价回落可能性大
2009年12月23日 10:5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话题缘起

  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

  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终止二手房营业税的优惠政策。

  12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

  12月17日,财政部和国土部等五部委联手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其中规定首次缴款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款的50%。

  与此同时,有媒体披露,根据学者测算,2009年信贷总量的30%进入房地产业;而大型房企的圈钱、圈地的气魄,更是令人吃惊。因此,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业创造出惊天奇迹:房价越高售量越多;上半年是房地产商使尽手段蛊惑人心,下半年是投资者疯狂抢房;天量信贷将地方政府、房地产商、银行和投机者连成“四位一体”。未来如何化解信贷风险?《每日经济新闻》邀请了两位资深专家为您解析。

  靠楼市拉升 经济风险大

  NBD:两位专家好!12月17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的 《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以及最近一段时间针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政策,引起社会对房地产业的热烈讨论。临近年底,作为宏观调控,你们怎么看五部委出台的《通知》?

  曹建海:《通知》的目的很明确,是压低拿地价格,控制拿地规模。在我看来,唯一能尽快达到目的的,是将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清。

  袁钢明:现在之所以把房地产炒得十分火热,价格高得离奇,很大程度上说明开发商太有钱了,而把钱用在土地上是最安全、最保险的。所以,开发商拼命圈地。唯一解决的办法,是控制房价不再上涨,土地圈占率才会下降。

  NBD:房地产商圈地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曹建海: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的9.2万亿信贷中,1~11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48170亿元,国内贷款8994亿元,个人按揭贷款也超过7000亿元,加上形形色色的贷款,以各种方式流入房地产,预计占总量的30%以上。

  根据有关测算,今年有4.8万亿的信贷流进房地产业,房地产商又普遍地采用多种杠杆的方式,有的继续采用贷款,还有就是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地方政府把2007年底出台的土地出让金收紧性政策放开,今年初,有些房地产商拿地还上缴15%的地款,之后,有的就完全不付款了。地方政府也不着急,所以,房地产商在这种极度宽松的政策下,用很大的金融杠杆撬动了更大的地产规模。

  袁钢明:借助了经济刺激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年初给予的很多的优惠政策,房地产业火爆了一把,而经济回升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房地产的拉动。但是,这种回升带有很大的风险,现在已经体现出来了,这种回升不像工业回升那样安全,房地产的回升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投机性和冒险性。所以,我们要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在房产繁荣到一定程度,就得想办法控制,否则得不偿失。

  NBD:日前,建设部召集了200多名副市长共商房地产大计,主题是压低房价吗?

  曹建海:建设部召集了200多名副市长开会,预计内容是不要让房价涨得太快。这显然没有抓住乃至解决目前最主要的问题。目前老百姓的意愿是希望房价能够理性回落,而且是回落到大家都能买得起的水平,一个家庭年收入的6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基数。

  袁钢明:今年年初房价下跌时,为了抑制经济低迷,特别是通过鼓励住房需求政策活跃房地产市场,以拉动GDP,确保完成保八任务,这些政策是应该的。但是,自6月份之后,在房价回升的同时,住房供给需求一路上飚。整个下半年,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真正的购房需求,哪些是购房投机。

  现在很多人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和投机。有个调查说,有70%的人对当前的价格不满意,有30%的人很满意。在我看来,这就很奇怪了,房价已经高得离谱,为什么还有30%的人希望房价上涨?我想,这部分人手里应该有投资房和投机房,他们买房是为了等升值而不是为了居住。由此可以判断,房地产市场目前的投机概率大概应该在30%左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