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启示录
最近,一部反映都市生活的连续剧《蜗居》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蜗居》,谈海萍、谈海藻,谈宋思明,谈宋太太……语气中充满唏嘘感慨,也充满了无奈。电视剧何其多,为什么这一部反响如此强烈?究其原因,只不过《蜗居》反映了很冷很现实的生活,触动了我们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一部《蜗居》就是一部中国版的《欲望都市》,我们忍不住问:我是《蜗居》中的谁?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
可以肯定的是,房子只能让我们的身体不再流浪,而爱情却可以让我们的心如花绽放,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结论:爱,总比房子大一点。
五代观众
看《蜗居》
李丽平(退休,50后)
看完《蜗居》后觉得很沉重,我觉得这部戏负面的东西太多了,事实上,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之所以会有人因为房子而迷失,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对物质的欲望过于强烈。在我们那个年代,没人想过拥有自己的房子,家家租住在简陋的公房里,生活的乐趣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少。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浮躁了,被金钱、权力和欲望裹胁着,各种问题的出现理所当然,不单只是房子,哪件事都能变成幸福的暗礁。
刘瑞明(工程师,60后)
《蜗居》真实得刺痛人心,作为小人物,是尊严地靠自己奋斗活下去,还是趋炎附势求贵人扶持?还是平平淡淡过日子吧,不求轰轰烈烈,不求富贵豪华,小房子也有幸福,大别墅也隐藏悲剧。人必须学会阿Q精神胜利法。
张敏(公司职员,70后)
我就是《蜗居》里的海萍,每月工资不等领出来,就已经早早有了下家,感觉特别辛苦。大城市确实繁华,可那灯红酒绿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与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年轻的时候,还是纯洁爱情当道的年纪,等到当上房奴,明白金钱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了。但早已根深蒂固的道德观不允许我们想别的,安于当下,才是最好的出路吧。
左栋(质检员,80后)
80后现在的处境,实在很尴尬。我们每月的工资够自己花就不错了,哪够与一路飙升的房价死磕,想当房奴都未必当得上。但现在的女孩没有房子谁肯嫁?更别说车子和更高的物质追求还有一肚子的小资情调。
唐可心(学生,90后)
《蜗居》看了让人怕怕的。社会真那么残酷?等我们进入社会,会不会更残酷?不管怎样,我祈祷现在别有宋思明那样的爸爸,将来不用作郭海藻那样的人。《蜗居》结尾有点仓促,还是邪不胜正善恶终有报的老路子,可是,现实真的是这样么?
幸福、房子多大关联?
《蜗居》中,人们为房子奔波、沦陷,那么,幸福与房子有关吗?
正方:房子是幸福的基石
《蜗居》女主角海萍说出了女人心里想说的话: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先拍上一摞票子,再奉上一幢房子,将来即使没有男人,你的身体还有着落,才能琢磨怎么把生活过得体面,过的幸福。我们追求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家,一套住着自己、孩子和爱人的房子,哪怕只是“蜗居”,也才象个真正的“家”,是一种具有强烈归属感的幸福。
反方:幸福是内心的感受,与物质无关
中国人的观念是有了房子才算真正有了家,但客观地看房子只能给人一块容身之地,至于它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并不重要。事实上,没有房子一样可以工作顺心、生活开心,幸福与房子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没有房子的人不一定比住别墅开轿车的人不幸福,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待幸福的定义,所谓“心安是归处”,幸福应安放在心里。不要轻易向生活妥协,租来的房子,一样可以盛放我们的幸福。
结论: 按照官方解释,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如果房子能够带来满足感,那么它就与幸福有关,反之,如果房子只让人劳碌忧心,顾不上去寻找生活的乐趣,那么幸福从何而来?所以,幸福与任何事物都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要因为房子而扭曲了幸福的定义,忽略了幸福的本质——愉快心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