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房地产企业资金比较充裕,“腰包鼓、底气足”,因而敢于拿地、敢于抬价,这是今年“地王”潮产生的主要原因。
国企之所以能大手笔制造“地王”,则是因为国企旗下的房企资金状况、竞争实力都比其他企业高出一筹。
今年土地供需的不平衡也是“地王”频出的重要原因。
“地王”这个字眼已经冲击公众的眼球近一年。临近年底,北京、长沙等地的“地王”相继拍出,表明“地王”争夺战依然在上演,开发商拿地的热情和豪情依然不减。
相对于2008年土地流拍和底价成交时有发生,今年的土地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不断涌动的“地王潮”已经成为土地市场火热的代名词,那么今年“地王”的产生有哪些深层次原因?是谁制造了“地王”?
开发商敢于抢地
业界普遍认为,今年房地产企业资金比较充裕,“腰包鼓、底气足”,因而敢于拿地、敢于抬价,这是今年“地王”潮产生的主要原因。
去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楼市进入了寒冬。为刺激楼市,国家去年底和今年初陆续出台了许多扶持房地产业的措施,房企的资金环境比较宽松,不仅楼市的迅速回暖使得销售资金回拢迅速,而且有一部分信贷资金流入房企,在资本市场IPO或者再融资也比较便利。多路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因而今年房企在拿地上不差钱。
“土地市场跟楼市是联动的,整个房地产市场回暖并且比较活跃,土地市场也随之活跃”,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楼市的火爆使得开发商今年腰包鼓鼓。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31529亿元,同比增长79.2%。
我们看到,从今年3月份开始,被压抑的刚性需求集中释放,楼市成交量迎来井喷。尽管房价急剧上涨,但住房仍供不应求,在5、6月份,甚至出现了彻夜排队买房的情况。在销售回款速度加快和销售额的迅猛增长下,许多原本资金链紧张的房企已经摆脱困境,对楼市信心也大增,因而购地能力和购地意愿逐步提升。.
以今年频繁拿地的金地集团为例。该集团7月份以30.48亿元的天价拿下了上海赵巷10号地块,继而又在9月份以24.4亿元拿下了深圳观澜横坑水库片区两宗居住用地,均成为当地的标杆式“地王”。而金地集团出手之所以如此豪放,凭借的就是骄人的销售量。该集团三季报显示,2009年1月至9月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3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3.9%;累计销售金额149.6亿元,同比增长90.6%。
除去在火热的楼市里赚得盆满钵满,在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诸多房企获得了大量的项目贷款。统计显示,1月至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44034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国内贷款9119亿元,增长53.0%;在其他资金中,个人按揭贷款6163亿元,增长119.7%。
此外,许多大型国企还纷纷抓住了资本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融得了大量资金。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8月初,共有近40家上市房企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融资金额超过千亿元。诸如保利地产、远洋地产等企业还以公司债的形式融得大量资金。正是充裕的资金让房企有了在竞拍“地王”时一掷千金的充足弹药。
“地王”国企制造
其实,“地王”现象并不是今年才出现,2007年下半年在许多上市房企哄抬下,许多一线城市“地王”频出,甚至出现了“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但与2007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的“地王”饕餮盛宴里,频繁闪现着国企的身影,成为今年独特的“地王”现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各月成交总价排行前10名的地块中有60%的高价地块由“国字号”企业获得。其中既有中海、保利、上海绿地这样的专业开发商,也不乏中化、中冶等新进入土地市场的“菜鸟”。
大型国企纷纷进入土地市场,是想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竞争力分享此轮楼市红利。杨红旭认为,今年上半年,实体经济还没有明显恢复,但房地产市场却比宏观经济提前回暖,回报率比较高,因此,获得信贷支持的国企希望寻找高利润的投资领域。高回报率与低风险性的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就成为了最佳投资场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