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利率上调影响买卖心理
去年10月,央行便动用利率“杠杆”应对金融危机下的楼市低迷。宣布从2008年10月27日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首付门槛和“供房”成本的双双降低极大刺激了楼市的投资需求。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一线城市商品房呈现出价量齐涨的局面。到第三季度结束,全国房价整体水平已经超过了2007年峰值。
不过随着楼市投资过热导致泡沫重现,银行也开始亮出信贷收紧信号。记者日前获悉: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已经对全国分行提出的统一要求:只有首付四成以上才能享受到7折利率优惠;首付两成利率只能打8.5折。
房贷利率上涨究竟会增加多少“供房”成本?以一笔20年期总额60万元的房贷为例: 8.5折与7折房贷优惠利率相比,月还款额将会上涨290.3元,总利息差额增加69671.23元。
“其实10余万元的成本分摊到20年并不算多,利率上调更多是一种政策信号。”北京南城某项目开发商就告诉记者,宏观政策面的收紧最能影响买卖双方的心理。
在二手房市场,记者通过走访北四环中大恒基、21世纪不动产、我爱我家等多家门店了解到:很多之前坐地起价的业主都已经开始“松口”。例如和北苑家园一套总价约100万元的房子,议价空间能达到5万元甚至10万元。而此前,想让房主“让利”5000元都不是件易事。
美联物业市场研究部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二手房价格上涨接近40%。8月更是达到了12420元/平方米的顶峰价格。但从9月开始价格开始出现下滑迹象,而10月上半月二手房成交均价已经比9月上半月均价下跌了3.47%。
银行此时收紧房贷无疑让房价失去了上升动力。21世纪不动产分析师孟奇认为,房价已呈下滑趋势,并从郊区开始逐渐向内环蔓延。大户型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有可能在今后几个月的时间下跌到今年四五月的水平,即降幅为10%至20%之间。
与此同时,不少购房者也在期待楼市出现新一轮的调整。近日某门户网站调查显示:16%的受访者倾向于尽快出手买房,不能错过政策优惠;28%倾向于观望,等到有确切消息出来再说;高达55%的受访者选择近期不出手,他们认为政策优惠结束可能使房价下跌,折扣重现。
甩卖与惜售:5年成为分水岭
和房贷利率这样“潜移默化”影响楼市的调控手段不同,另一条即将宣告终结的优惠政策更牵动买卖双方的神经。
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减免住房转让营业税的新政策,将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从证满5年改至证满两年,征收标准由评估价全额的5.5%改为按买卖差价征收5.5%。公告中也特别注明“以上政策暂定执行至2009年12月31日”。
二手房交易税费包括契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等几部分。其中营业税不仅比重大,而且直指短期炒房行为。在营业税减免后,让“领证”(按共有住宅买卖契约、拆迁安置协议、房款缴付日期、契税缴纳日期和产权证办理日期等最早日期计算)不足5年却超2年的“准新房”交易成本大大缩减,刺激效果十分明显。
随着终止日期的临近,不少中介公司纷纷打起营业税减免倒计时的牌子,这让购房者和5年内的房主忙活起来。按照普通住房原营业税政策,个人购买未满5年(含5年)的普通住宅对外销售时,按照实际成交价全额征收5.5%营业税。
“利息和税加起来肯定要多付很多钱,所以还是尽快买的好。”正是抱着搭上“末班车”的心理,上文提及的王力才会在此时坚定出手。
以王力买下的近120万元的房屋为例:该房是房主在2005年签订购房合同。按目前的优惠政策并不需交纳营业税。而一旦政策终止,该房屋便须交纳营业税,费用为成交价的5.5%,即6.6万元。
虽然营业税名义上是向出售者征收,但是房屋营业税实行的4年中都是转嫁给购房者。因此一旦该项优惠政策按时终止,购房者必然将增加5.5%购房成本。
和被分摊的房贷利率相比,数万元的营业税可谓是“真金白银”。“卖方担心优惠取消后房子卖不上好价钱;买房人担心营业税恢复后自己要多掏冤枉钱。”一位中介人士表示,营业税减免政策的“倒计时效应”让不少近期有购房打算的买家纷纷朝前赶,这也造就了今冬二手市场的成交活跃。
然而并非人人都急着去赶营业税优惠的“末班车”。在多数二手房卖家急于“甩卖”,并纷纷在价格上“松口”之时,那些购房在5年以上的“老业主”大多惜售起来。
美联物业东四环某门店的一位业主在挂牌时,定价就高于市价5万多元,并且特别向业务人员交代:每过一个星期总价加1万元。这位业主之所以底气十足,就是因为自己的房子刚好超过“5年”的标准线。优惠政策终止后,要比其它“准新房”少交大笔的营业税。
据美联物业统计,目前登记挂牌房源中,5年以上的业主超过80%坚持价格,有30%左右的业主选择了提价,甚至部分业主选择了直接提价10万元以上。而5年以内的业主特别是两年内的房源,大部分选择了可以议价,2至5年间的房源议价空间基本在2%~3%,而两年内的房源议价空间则高达3%~5%。 (朱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