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救市政策功六过四 未对房价做深度调整(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业内:救市政策功六过四 未对房价做深度调整(2)
2009年11月13日 11:55 来源:四川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其次是国内需求稳步走高,出口持续改善。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2%,如果剔除投资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影响,实际增长高达41.4%,成为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从消费来看,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7%,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9个百分点。

  可以说,救市政策的成绩是相当好的,但这种“以毒攻毒”救市法,并没有解决楼市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没有让房价做出深度而必要的调整,而是利用政策底部和充裕的社会流动性,从释放需求的角度,把如临深渊的楼市再次举到了半空中。就好比过山车一样,一张眼一闭眼,一圈就过去了。而且这种救市法的副作用也是尤为严重:

  1、首先是房价激烈反弹。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9%,涨幅比9月份扩大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涨幅与9月份相同。而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3.5%,也就是说,房价的整体攀升并不是很激进。以成都为例,从04到06年的2004-2006年期间,价格上涨幅度相对稳定,涨幅在15-16%左右。2007年算是“非理性”的一年,在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成都一手住宅市场成交均价也一路飙升。2007一手住宅年成交均价为5394元/平方米,环比上升24%。略高于平常年份的涨幅(当然,对于那些涨了价但没有售出多少的,并没有统计在内)。07年12月,成都一手住宅市场成交均价创下新高,达6129元/平方米。如今,在09年的10月份,市区一手房均价已经突破6300元/平方米,剔除正常年份的上涨幅度,还有今年流动性达到了历史性的泛滥,这个房价水平有水分,笔者认为挤掉20%,才应该是真实的上涨幅度,但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全面恢复,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造就了如此之高的涨幅,笔者觉得这个副作用还是很大。

  2、囤地现象严重。仅就有据可查的囤地数量,就已经很惊人。从1998~2008年间,全国范围内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面积达到31.3亿平方米,而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土地开发量仅为19.4亿平方米,占购置总量的62%,仍有近40%的土地滞压于发展商手中。这些囤地不仅占用资金和土地资源,而且加剧了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不公平。就拿刚刚上市的恒大地产来讲,08年时还盛传资金链吃紧,有崩盘的可能,但一年之后,这个“大地主”却在香港上了市,并座了财富榜的头把交椅,反倒是按照游戏规则玩的那些开发商,到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

  3、地王频出。短短时间,全国各地的土地市场,已经由国企领头,上市房企跟进,政府出让土地暧昧而造成了诸多地王。就拿九月来讲,9月7日,宁波建材以21.92亿元取得一地块,该地块成为宁波今年以来的总价“地王”。9月7日,下午,万科与中粮地产联手以总价22亿元摘得北京房山区地块,溢价率高达263%。 9月8日,保利地产竞价取得南京河西金沙江地块,总价15.92亿元,楼面地价7553元/平方米。 9月9日、10日。在合肥、北京和上海三个地方,分别诞生了新地王。尤其是中海地产在上海以70.06亿摘得的“地王”,溢价129%,更是成为“王中之王”。另据统计,9月前10天,开发商由于圈地的资金就达300亿元。至此,房地产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吸血鬼”,土地市场的“泡沫化”开始显现!在商言商,这种地王战所呈现出的“弱肉强食”规律,倒还只是其次,由土地寡头连带的定价权掌握在少数房企手里,才是最大的祸害。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救市政策总体上供大于过,尤其是对房地产这样一个行业的大力度“扶持”,间接救了中国经济,因为房地产的基础性行业和支柱性地位,决定了他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它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建筑、建材、冶金、化工、轻工、机械、纺织等50多个行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这轮救市不仅救了房地产,还救了整体经济基本面。

  但要给个“功过”评分,笔者坚持“功六过四”,而不是散发着政治恶臭的“七三开”。因为“以毒攻毒”救市法,所造成的救市副作用还将继续危害这个行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控重心也必定是修正“副作用”,能否收拾得了这个“烂摊子”,还是个未知数,因此,此时给救市政策打个高分,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对于后续进展,还需拭目以待!(张宇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