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地”央企均有大资金支持
作为中国建筑A股上市打包资产的中海地产,上市后融资400余亿,资金充裕。进入9月份,中海地产开始大举拿地。
7月25日,招商地产的定向增发方案亮相,公司大股东也如业界猜测拟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地产项目,随后招商地产即启动了土地攻势。
招商地产董事总经理林少斌坦言,“从今年初开始,公司就一直计划拿地。但我们屡战屡败。”主要原因还在于上半年土地价格升得太快。而招商现在拿地则倾向于二三线城市,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
而华润、中信等央企地产商,在今年也获得了多家银行大笔授信。“现在买地资金成本很低。”一央企地产商表示,目前市场的流动性过强,投资品的价格增长过快,土地已经逐渐成为投资品。
民生银行近日发布的《地产金融蓝皮书》认为,央企和国资今年涌入房地产市场有三大因素:首先,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其次,央企主业很多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化进度远比其他行业理想,国企急于扩大地产比重;再次,央企多为垄断性行业,可以用垄断行业的利润弥补房地产行业短期的微利甚至亏损,以快速扩大地产份额。
由此,民生银行认为,“国进”不仅仅是货币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伴生现象,更是现行经济体制和政策的必然产物。
城市化预期下的“囤地”
事实上,央企囤地并非从今年才开始。
国土部日前发布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8年,全国至少有3.3亿平方米的已购置土地尚未被开发,市场存量一直未被消化。
这其中有一部分土地归在央企名下。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华润置地等多家香港上市公司,涉嫌在内地大举囤地或逾期不发展。本报记者今年年初的统计显示,华润置地年初在京土地储备量位居地产商之首,达到190万平米。
据易居克而瑞机构发布的2009年三季度房企销售情况报告,截至9月底,中国前十大房企的平均土地储备面积高达30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保利、中海等央企。
对此某品牌开发商表示,在大盘开发理念下,“一块体量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发商一定会分周期开发,不可能同时开工。”以中海为例,“过去它都拿70万到80万平方米的地块,但开发需要几年的周期,如果把这种情况统计进去,一定有很多地块都属于批而未用,”这就造成“囤地”,而这种情况更多见于二三线城市。
潘石屹认为,房地产商囤积土地,是根据目前土地政策预测未来,把宝压在土地供应不足,奇货可居的假设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目前对地产商利润贡献最大的,主要还是来自于购买土地然后有一个开发周期,土地的自然增值带来的利润,即使如万科、远洋等优秀地产商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在日本也发生过。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席总裁周忻认为,央企大举拿地是出于对中国城市化的预期,为什么都在拿地,要看房地产市场的脉络和连贯性,如果把买地做成5到10年的投资,长期看好的话,现在拿地也不奇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