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囤地
论战固然精彩,但更似一场鸡同鸭讲的空空对决。
对于国土资源部挂在嘴边上的3.3亿平方米的未开发土地,某国企背景开发商表示“有一定依据”。但他同时认为,“这些未开发土地大多集中在三线城市里,不能拿全国的数据来衡量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城市”。
而对于上海国土局的数据,他亦有自己的看法。“这么大一个上海,1000多公顷没什么大不了的。有多少大企业都有这么多土地储备量?只能说批出去的地还是不够,票子比土地多。”在思源经纪总监龙程看来,国土资源部的“囤地说”是事实,某些开发商的“僧多粥少说”也是事实,关键在于,此开发商非彼开发商。“囤地多的,都不是一线开发商,万科拿地很多,但是它摊子大,可能目前的土地储备只够它开发3到4年。”龙程认为,一些开发商疯狂拿地正是因为手里没地。
“你看SOHO中国,确实没地了才花40个亿在北京望京拿地。”那拿地后引而不发者,究竟何许人也?某省会城市一位不愿具名的开发商有自己的解释。
在他看来,这些囤地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拿地时间比较早,另一类则是做了前期的土地一级开发,或者为政府的不良资产打包。比如一些城市的开发商,帮助政府做路桥、做市政,政府就通过协议等方式给它们一些地作为置换。
“在三五年前,地方政府是没有钱的,这种情况占的比重比较大。”而这两类囤地者又有着共同特征。“他们往往手里的项目很少,做完这一个项目后,在市场上肯定拿不到地了,因为它们的实力肯定比不过大开发商。”上述首开人士对此表示赞同。“目前土地价格上涨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发展速度,这种情况下,开发速度越慢,赚的越多。”
上述省会城市开发商同时表示,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一线城市市场信息相对公开透明,但走出一线城市,就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一些省会城市,甚至青岛这样的城市,外来开发商没办法去和当地开发商竞争,那些囤地企业一定是为当地城市做过贡献的,所以当地政府会给予保护。”囤地者与争地者毫不相干,一线城市的逢地必抢与三线城市的波澜不惊并行不悖,在高策地产董事长李国平看来,这根本是一场“不在同一维度上的争论”。
谁是“真凶”
批而不用确有其事,这显然是论争双方的仅有共识。如此,导致高地价的真凶似乎昭然若揭。
“目前有对于土地逾期不开发就收回的规定,但地方政府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作为开发商它更市场化一些,可能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政府部门应该更严谨。”某统计机构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上述统计机构负责人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潘石屹不断抱怨拿地难之际,他曾建议潘石屹到天津去拿地。“当时就被老潘拒绝了,他说,我只在北京和上海拿地。”
“这反映了什么?我们土地市场不会因为几个地王就真正火起来了,很多城市的土地还是无人问津。土地价格高,与开发商的选择也有很大关系,市场因素也是重要一环。”该人士表示。
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后,“罗生门”式的故事见不到一个最终的结局。
龙程认为对于开发商来讲,争地的故事仍将继续。
“开发商控制不住拿地的热情,是因为它们想把资本尽量集中。”在龙程看来,目前开发商创造市场的能力特别强,比如万科在北京房山拿地。“房山长阳这个地方可能本来6000元/平方米都很难卖到,但万科去了就能创造市场,它能在一个中低市场里创造销售奇迹。”
集中性越来越强,这是龙程总结出的地产企业当前的一个特征。“对于一些实力开发商来说,土地这种最重要的资源是一定要集中在自己手里的,尤其在几个一线城市里。”
而甚至重庆、大连、青岛、杭州和南京等最接近一线的城市,也已有了这种苗头,开发商跨区域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
“现在买别的没戏,那就买地呗。”上述国资背景开发商如是说。他认为目前市场的流动性过强,投资品的价格增长过快,在土地已经逐渐成为投资品的前提下,高价地不可避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