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24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禁令严查囤地,到国资委10月28日出台条文要求对央企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检查,政府近一时期以来的一系列政策用意明显:在确保拉动内需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前提下,加强土地的批后监管,防止房企囤地造成地王和地荒现象。
而在国土部“禁令”出台前后,业内围绕“囤地”与“地王”这两个关键词的争论也达到高潮。
在开发商方面,潘石屹抛出了“某开发商土地储备可开发150年”的言论,任志强亦抱怨经济适用房土地供应量过大,而商品房用地的供应指标并不多,均将导致高地价矛头指向政府部门。
国土部则以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来自证清白:从2006年到2008年,全国至少有3.3亿平方米的已购置土地尚未被开发,市场存量一直未被消化。
各执一词的争论背后,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亦从未停止。
论战
今年以来,位于和平里的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每逢高朋满座时,总能轻而易举地掠走所有开发商和媒体的关注目光,以7、8月份尤甚。从中化方兴的40.6亿元到北京万科的梅开二度,地价恐慌继2007年之后卷土重来。SOHO中国、华远、万科,乃至首开、绿地、保利都曾不只一次留下失望而归的落寞背影。
于是任志强发话了,他在阐述僧多粥少水涨船高的原理。“国土资源部门说增加了多少供应量,但商品房的供应指标又有多少?”而在首开某人士看来,现在的土地市场已经算不上一个市场行为,只能叫做土地交易的结果。“是什么在主导土地市场的走势?真正能左右的只有政府。”而近期一组统计机构数据表明,超过70%的城市今年的土地供应计划目前没有完成,4个一线城市更是如此,甚至有的城市完成计划数仅有30%。
“最近不断出来的一些新政策只能算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述首开人士认为,“真正能左右土地市场的只有政府。”但来自政府部门的数据总显得权威而霸气,3.3亿平方米的数据统计几乎可以将高地价的元凶锁定在囤地者身上。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的有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上海目前有1077公顷住宅用地处于“批而未用”的状态。
来自开发商的解释似乎也很充分。某品牌开发商针对天量囤地对本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2006年时,大盘开发在广东的成功令许多地方政府、开发商都盲目乐观,开始大块批地和拿地,但房地产开发的固有周期性规律最终使得这种试验流产。“一块体量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发商一定会分周期开发,不可能同时开工。”他以中海为例。“过去它都拿70万到80万平方米的地块,但开发需要六七年的周期,如果把这种情况统计进去,一定有很多地块都属于批而未用。”论战从夏到秋,绵延不绝,始终未有也不可能有定论。
8月24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土地批后监管”的“禁令”,更像是一番总结陈词。但两个月过后,在4个一线城市内,甚至重庆、大连、青岛、杭州和南京都不断传来新地王的消息,“禁令”似乎变为一纸空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