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飙升的房价
房地产的回暖往往会被当作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迹象,给人以鼓舞。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意看到房价的上涨。
45岁的英国母亲苏珊就感到房价下跌是个好机会。她的大女儿22岁,有一定经济能力,但现在还没有房子。去年,苏珊决定趁房价下跌,帮女儿买了一个小房子。
然而,对于那些将房屋用于投资,而非自住的人来说,房价上涨才是利好,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有一篇文章提到,之所以现在有许多老人买不起房子,流落街头,是因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钱人在城里大炒房地产,导致房产价格火箭般攀升,一些黑心房东为多挣房租,在合同到期后逼迫原房客搬走。
与那些黑心房东一起招致诸多骂名的还有房地产开发商,在中国,这一现象尤其明显。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至今,中国城镇住房价格飞涨,很多开发商一夜暴富。
然而,开发商也有开发商的委屈,他们站出来为自己辩护,指称房地产暴利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房屋价格居高不下,有很大一部分成本贡献给了土地,今年,中国土地交易价格持续攀升,“地王”不断出现。
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6月扩大0.8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该数据环比连续第5个月、同比连续第2个月上涨,涨幅也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坦言,“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已偏离了住房的本质。”
过度市场化?
中国房地产的现状,是与住房的市场化改革相伴生的。在此之前,绝大部分城镇居民都在“等、靠、要”中度日———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
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使很多人的住房发生了过去不敢想的变化。但房价的飙升,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尹中立认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用国内住房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不是着眼于老百姓的安居上。在此后的政策措施中,政府更是片面强调房地产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功能。
相比十年前住房需求大、供给却有限的状况,现在则是只要能用足够的购买力满足需求,供给永远在不远处向你招手。无疑,住房消费已经极大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却也留下了一个对未来构成极大威胁的隐忧。
在2007年的一次房地产展览上,行为艺术家梁克刚将头和手紧紧锁在住房平面模型的枷锁中,频频走到各大房地产开发商的展台,表达自己的行为艺术。他影射的是中国当下的“房奴”。
“房奴”并非重点,美国人说,我们中有70%是房奴。重点是,国内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房奴,很多人是举全家之力,甚至动用了父母的养老金,彻底地沦为了房奴。
难怪一位旅居英国的剑桥大学讲师感慨,国内的消费水平早已超越了国外。他所处的系7个40岁以下的同事里,只有两个买了房,比起国内年轻人有房有车的境况,“实在汗颜”。
只是,这些靠“啃老”买房的年轻人也许从未想到,一旦父母年岁更大,早已将养老金供给给子女的他们,生活能否有保障?而沦为房奴的自己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给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障?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一隐忧将越来越显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