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
买家:自住需求者抓紧交易
目前,购房者的心理是很敏感的,他们当然会担心未来凭空增加5.5%的成本,所以很多刚性需求的购房者都在积极购房。目前与自住购房者积极选房尽快成交相反的是,一些投资客却放缓了购房步伐。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客更看重的是房产项目的升值潜力空间,而营业税优惠政策年底到期后走向如何还不明朗,如果届时不再续期,投资客的转手成本会相应提高,所以有一些小投资客现在选择了暂时观望。
专家建议:麦田市场总监吴存胜建议自住需求强烈的购房者,应当更多地关注房子的居住价值,遇到自己喜欢的房子就要及时出手。特别是地段好、交通便利、配套成熟的房子保值性高。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犹豫太久就花落别家了,买房子价格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关键还是要适合自己,购房者应该捕捉随时可能出现的购房时机。
卖家:高档房赶在大限前出货
未来一旦营业税政策不续行,房主除了考虑交易成本上升外,还有需求和交易会不会保持旺盛,这关系到房产能否在高位中出售,因此为了避免不确定因素,很多房主适当放低了价格。
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业主将手中的房源抛出,导致一些区域的二手挂牌房源出现“井喷”现象。中易安房地产担保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徐东华表示,高端物业挂牌量激增的情况比普宅更为明显,而且出现了5%-7%的议价空间。
“这主要是营业税优惠快到期的压力所造成的,500万元的房产要多交30万左右的税费,尽管是可以把税费转嫁给买家,但其出售难度无疑将增大不少”,徐东华说。
专家建议:从房地产交易网出示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场本月的抛盘量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达到了2.1万套。今年下半年以来,二套房贷的收紧,以及网签新政的推出,一度抑制了交易量。麦田房产营销总监吴存胜建议,由于房产市场明年的价格走势仍不明晰,因此建议卖房者,不要错过抛售的好机会。
- 算账
百万房产最多增5.5万税费
营业税优惠政策年底到期后,假如该政策不再续期,那么一单房屋买卖交易需要交纳的税费将增加多少呢?记者采访了美联地产等专业机构,为读者算了一笔账。结果显示,五年以内的次新房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而房屋总价越高,则增加的税费越多。我们假定的情况是原购买价为现在出售价的50%,而且交易是按照贷款全额纳税(不做“黑白”合同等偷漏税行为),那么出售价为100万的5年内次新房,增加营业税为2.75万元至5.5万元;出售价为150万的5年内次新房,增加的营业税费为4.125万至8.25万。而五年以上的房产,由于交易时需要缴纳的税费中只有契税和个人所得税,并不涉及营业税,所以并不受到影响。
- 观点
续期
政策环境不可能抑制需求
●周宗楚(北京市中介行业协会副会长)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制约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提高,就会影响交易量,资金盘活不起来,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降低营业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抬高房价,而是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量,让资金流动起来。使“居者有其屋”,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完全取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会使房产市场受到影响,对经济发展不利。另外要说明的是,营业税优惠政策是全国性的政策,不是北京单个城市能主导的。
●华国强(千万家房产经纪公司总经理)
我觉得营业税优惠政策年底到期后,应该还会再续期。主要是从大的政策层面考虑的,一是营业税优惠确实在今年对楼市成交量的上升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在明年,国家大的政策方向应该还是不会变的,会把促进房产交易作为拉动内需推动消费的手段,二是宏观上还是会继续保持宽松的金融政策,这无疑也将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继续提供良好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二手房行业“抑”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营业税优惠在年底到期后,还是很有可能会继续延期的。
不续期
成交量大增没必要刺激市场
●徐东华(中易安房地产担保有限公司)
我认为优惠到期后不再续期的可能性比较大。去年年底的优惠政策是在经济危机和楼市低迷的大背景下出台的,目的除了是为刺激楼市成交外,也是为了提振信心。而今年前三季度的成交量就已经达到了17万套,全年的成交量预计可以达到18万至20万套左右,超过了此前任何一年的交易量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再刺激市场的必要了。再说了,现在离年底只有两个月了,还没有什么风声和消息,我觉得续期的可能性不大。我觉得,如果今年第四季度整体经济运行和楼市都没有大的动荡,那么营业税优惠也就没必要再续期了。
折中
完全取消会影响市场运营
●吴存胜(麦田房产营销总监)
在优惠政策即将到期时,国家也许会推出新的折中优惠政策。因为国家必将进一步深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房地产是带动内需的最好办法,也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一环,它的发展是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如果取消,会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运营,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利。另外,只有降低购房成本,才能有效地带动资金流,从而提升房地产的交易量。因此,新的折中政策如果出现,必将对整个房产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