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楼市违规"认筹"再泛滥 所得"优惠"未必是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东莞楼市违规"认筹"再泛滥 所得"优惠"未必是真
2009年09月25日 17:03 来源:信息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曾被政府明文禁止后一度淡出视野的楼市营销手段——“认筹”,现在又开始在东莞楼市抬头。

  记者调查得知,目前东莞多数楼盘开始使用认筹进行蓄客,收取“认筹金”、“诚意金”等,但很多都还没取得预售许可证,这属于违规操作。或在取得预售证后才认筹,但不会在取得预售证的10天内开盘销售。

  业内人士认为,开发商通过认筹造势,容易推高楼盘定价。东莞市消委会秘书长邓国平称,虽然认筹有优惠,但由于单价未定,所谓“优惠”未必是真优惠;而且开发商长期占用众多购房者的诚意金,有非法集资的嫌疑。

  调查

  多个项目未拿预售证已收“诚意金”

  “认筹可获万元旅游机会。”前几日,信息时报记者收到东莞万江某楼盘发过来的促销信息。此前,东莞市建设局曾发文规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非法预售商品房,也不得以认购、收取预定款等各种形式变相预售。”而记者在该局的网站上,并未搜索到该楼盘已获取预售证的任何信息。

  东城一楼盘目前也打出了“优惠”的广告,听称认筹数万可抵数万。“现在认筹所剩名额不多了,你要认筹的话要抓紧。”该楼盘的售楼小姐告诉记者。而记者在东莞市建设局的网站上,同样未搜索到该楼盘预售证的相关信息。

  还有部分楼盘是在取得预售证后再进行认筹,但他们往往不会按规定在10天内开盘销售。比如石龙某项目,在7月中旬开始接受认筹,但记者在东莞市建设局网站查到,早在4月27日,东莞建设部门就已出具了该项目的预售许可证。

  东城某楼盘6月5日就获得建设局批准预售,但7月初才开盘销售,而且只售卖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还要先交纳诚意金进行登记,当月下旬再开盘。

  同样,麻涌一楼盘的某一栋本月20日开始接受“诚意登记”,1万抵3万。记者查到,早在4月21日,东莞建设部门也已为该项目的这一栋楼出具了预售许可证。

  影响

  易制造“供不应求”假象 并推高楼价

  认筹现象再度抬头,与楼市行情好转有密切关系。据了解,自今年5~6月起,随着楼市成交量的节节高升,一度被禁的“认筹”又开始悄悄出现,不过当时还只是个盘现象。而到现在,则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

  认筹对楼市的危害在于,可能会导致人为地推高楼价。“举个例子,本来只有500套的货量,但开发商认筹了一个月,蓄了2000个诚意客户,还刻意营造抢购的极端热闹气氛,这就会人为导致供不应求的假象。而开发商看到自身项目关注度这么高,自然就会推高定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东莞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对于认筹重新抬头的现象,昨日,记者联系到东莞市建设局有关工作人员。该人员称,年初的时候,东莞建设部门已对楼市认筹等违规行为进行过大规模检查,目前暂无普查计划,只能提醒消费者要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不要一时贪图便宜吃了亏。

  “市民如怀疑楼盘违规认筹,可到东莞市建设局网站查询其是否具有《广东省东莞市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没有该证的话可向东莞建设部门投诉。建设部门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会作为个案处理进行调查。”该人士说。

  提醒

  认筹所得“优惠”未必是真优惠

  虽然开发商违规操作,但不少消费者还是忽视了种种风险,因为认筹的一个噱头就是销售折扣:一般的楼盘都会以“九折优惠”、“1万元抵5万元”等方式吸引消费者。

  购房者小周的心态也许代表了大多数市民的看法,“虽然不太愿意交诚意金,但也没办法啊,我很喜欢这个楼盘,而且交了诚意金认筹后,毕竟也有一定的优惠。”

  对此,东莞市消委会秘书长邓国平提醒购房者,在“认筹”阶段,开发商只明确了购房者有获得优惠折扣的权利,并不确定房屋单价;如果“认筹”的人数超过预期,开发商就会趁机提价。如此一来,之前的所谓优惠无疑是“空中楼阁”。

  而且,诚意金属于预付款性质,消费者支付之后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尽管开发商均承诺认筹金可无条件无息退还,但房地产开发周期较长,风险来源较多,消费者不但没有获得利息,而且万一没有领取预售证的楼盘“烂尾”,消费者更会损失惨重。

  此外,认筹金额少则三五千元,多则数万元,而一般楼盘从认筹到开盘销售少说一两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这样占用的认筹资金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规避了国家财务制度对企业流动资金数额限定的规范,“这实际是发展商一种无偿占用消费者资金的融资方式,存在非法融资嫌疑。”邓国平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