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至1999年,东城区提出“不把破旧的公厕带入21世纪”的目标。开始推行“上类厕所”,并提出“一厕一景”,强调厕所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虽然是外观的改造,但贴磁砖、安隔板,还是让厕所有了最初的“人文关怀”,从此上厕所不用再“大眼瞪小眼”,味道也没有过去那么“刺激”了。
“当时的‘上类厕所’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厕所是独立厕间的,有洗手池,脚踏冲水;三类厕所有隔板。当时,一二类厕所有人看管,要收费。直到2002年国家下文:凡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厕一律免费。”
2000年前后,“不把破旧厕所留到新世纪”的北京市,终于告别了最后一批死坑厕所, “从新世纪开始,在探索公厕建设现代化科技化中,我们把环保节能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当时我们做了不少尝试,从脚踏式冲水方式,到环保型发泡剂(生物菌分解粪便)的使用,再到太阳能厕所、流动公厕,再到纳米免冲小便斗,我们东城区环卫局建设处的同事真是没少动脑筋。”
“文明公厕”是近些年环卫部门对公厕在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上提出的新目标。即要求公厕从外观改造、内部改造和管理服务上,体现出高层次的人性化建设和服务。 “‘文明公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设施,是不是清洁节能环保的公厕。有一些公厕不仅有残疾坡道、婴儿台、老人休息椅,甚至还有第三空间,就是对于行动不便的人可以允许帮扶他(她)的人进入。另一方面就是软件环境的改变——服务,对公厕环境尽心维护和保洁,对行动不便、有困难的人给予帮助,保洁员要文明礼貌、遵守职业道德等,这都是我们工作的内容。”宗德雯说。
到2008年,经历了诸多曲折的“公厕革命”才基本完成,渐渐淡出人们关注焦点的公共厕所回归了它真正的使命:服务与享受。
中国卫浴产业:60年突围
也许正是由于厕所的公共职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滞后,所以当有一些人搬进楼房时,对厕所的关注自然就高了。“中国人的‘厕所革命’从改革开放后开始,我还记得很清楚,80年代中期家装中有一个流行趋势叫‘蹲改坐’,就是从蹲式改成坐式的马桶。”最早一批住进楼房的左先生说。
自此,中国人的如厕条件和中国的社会一样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从冲洗式坐便式,到自动冲洗坐便器再到现在的不仅自动冲洗,还可如厕后用水冲洗人体,外加烘干。“我的岳母,自从在我家用过一次卫洗丽后,从来没向我要过东西的老太太对我说:能不能给我也买一个卫洗丽?”东陶(中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马小刚说。
1995年正式在中国设立公司的东陶(中国)有限公司是进入中国的第二个国际品牌,自此,TOTO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左冲右突,每年以20%的发展速度递增,到2008年年底TOTO的销售额高达18亿人民币。这只是中国卫浴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
“中国陶瓷产业,60年来的发展不是一点点快,一点点提高,而是变化太大太大。产量、品种、功能、技术、出口量的发展简直不可想象。中国日用陶瓷产量占全球陶瓷产量的70%,洁具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差不多40%。”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告诉记者。
1949年,中国只生产了6000多件陶瓷产品,而到了2008年,陶瓷产品产量就超过1亿件。从出品量来看,1949年出口量为0,而到了2008年出口达5500多万件。从技术上来,1949年,中国生产的陶瓷制品粗大笨重,仍然沿袭几百年来的手工工艺,而现在,半机械化生产的陶瓷制品,轻巧美观,并具备了“杀菌、负离子”等新工艺。1949年,中国卫生洁具只有直冲式一种冲水方式,而现在直冲、虹吸落差式、虹吸涡流式、虹吸喷射式、智能化座垫等新技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