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切变化,离不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广州住房条件的改善,同样来源于改革开放的这一缕春风。也是从那时起,广州的城市建设加快,住宅建设发生了根本变化,居民住宅从低层向多层和多功能方向发展,居住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从1950年到1988年底,广州全市房屋总建筑面积共增加了5443.94万平方米,为1949年解放时房屋总面积的4.42倍。其中住宅面积增加2685.78万平方米,为解放时住宅总面积的3.44倍。人均住宅面积从1949年的4.5平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7.29平方米,一般的家庭都住进了单位公房。
然而,在人人排队等着房子的年代,分房成为一件特别为难的事情,按级别、按工作年限、按家庭住房困难程度、按关系……有要房者为了房子早结婚,有分房者为平衡关系牺牲自己……
口述:单位建房、福利分房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中,新生的孩子都长大了,孩子又生了孩子,而且基本都是五六个;上山下乡的知青开始回城了,开始结婚生子;运动中被赶走的“走资派”、“右派”也陆续回来了,拖儿带女……挤在拥挤的城市中,大家最大的梦想是住进宽敞一点的房里。在当年,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是单位。
古志英,广州某大型国企老总,当年分管经济工作,从1973年开始,“除了生产,我的主要精力就是抓住房,几乎把所有能搞到的钱都用来搞住房。”
盖房的第一笔钱,还是向当年的资本家借的28万。而职工们除了工作,下班之后纷纷加入盖房行列。终于,第一栋7层楼盖起来了,40多户职工住进了新房。
然而,住房远远不够。年轻人刚进单位的三四年住集体宿舍都没问题,但是五年后一般都结婚了,集体宿舍不行,怎么办?古老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在单位的大礼堂中,中间留出一条小道,两边用木板隔出一个个12~16平方米的小单间,新婚的夫妇都被安置进了这些“婚房”。当年有二三十户新婚夫妇都在那里渡过了自己的蜜月时期。然而,薄薄的一块木板如何隔音,小两口要亲热的时候也是颇多不便。无奈之下,有些小两口是将音乐开得老大,而不少小孩可能就在这些音乐中诞生了。
为了尽早解决职工们的住房问题,古老是绞尽脑汁。单位大院的地皮用完了,平房成了高楼,他又到外面买旧厂房、旧宿舍。
到了1997年,他足足盖了18000平方米的住房,改善了500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在这期间,有人搬了一次家,有人搬了两次甚至三次,从几户人挤在一起的筒子楼,搬进了小套间,到最后,不管职工、领导几乎都有了人均十多平方米的房子。
总体来说,在那个年代的原则是论资排辈,哪个人级别高、职务高,早到单位、早结婚,就早分到房,房子就大。
要房者个个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分房者也不容易,虽然一般情况下总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如何平衡各方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堵住员工的嘴,古老自己一直没有分房,5口人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20多年,一直守到最后一批单位房建设好,才拿到新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