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开工量为何逆市减少:地王晒地 开发商捂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住宅开工量为何逆市减少:地王晒地 开发商捂地
2009年07月31日 14:5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边是售楼部人满为患,一边是新开工的工地寥寥可数,这样的巨大反差可以说是今年上半年楼市的一大特征。市场那么好,为什么开发商不加大新开工量?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每日经济新闻》对此展开了调查。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1~6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4.7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4%。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1.7%。

  房屋新开工量为何逆市下降?

  原因1

  开发商投资额减少

  新开工量的减少,与房地产商的资金没有太大关系。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2.37万亿元,同比增长23.6%;而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完成额达到1.4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其中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达到1.0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3%。

  不过,一些地区确实出现了开发投入减少的情况。1~6月份,上海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为359.21亿元,同比下降11.8%;北京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为331.46亿元,同比下降15.4%;广东只完成820.94亿元,同比下跌了14.3%。

  与投资额下降同步,上述省市的新开工面积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商品住宅开工量只有1099.14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8.2%;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商品住宅开工量只有465.7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跌46%;广东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45.18%。

  虽然没有证据说明,住宅新开工量减少是因为投资减少导致的,但可以看出的是,楼市的复苏并没有带动开发商的投资增加。

  卫明不动产智库负责人蔡为民认为,开发商担心未来楼市若再度步入熊市,现在加大开工量,可能会作茧自缚。

  五合国际智库总经理邹毅说,一个项目从开始施工到销售长达一两年,开发商有这方面的担忧属于正常。不过,大部分开发商不会因此而减少开工量,尤其是那些大型地产公司,应该不会因噎废食,停止开发。

  原因2

  大量地王“晒地”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服务部部长杨红旭把地产商减少开工量,归因于2007年的大量地王“晒地皮”。

  根据中央电视台近期报道,广州27幅2007年出让的地王中有24幅目前仍在“晒太阳”。香港上市公司奥园地产前副总裁张维伦对此的解释是:如果进行开发销售的话,会直接导致企业的亏损。

  据了解,在上海乃至全国,2007年产生了为数不少的地王,且很多地王的成交价格至今仍接近周边在售住宅的价格。如当年被仁恒纳入怀中的新江湾D3地块,每平方米楼板价高达2万元,而周边合生新江湾国际公寓目前的售价也不过22000元/平方米。目前,仁恒的新江湾D3地块仍未开工。

  事实上,2007年的上海住宅地王中,除了龙湖是拿地当年就开工建设外,其他都是一拖再拖。业内人士表示,不开发的地皮只能继续“晒太阳”,直到周围的房价涨得够高、开发商有利可图时,上述地块才会开始开发。

  原因3

  开发商“捂地”赚钱

  其实,“晒太阳”不只有 “地王”。在地产行业素来有买地“一年亏,二年平,三年赚”之说,一些开发商为了让土地自然升值,也会“捂地”,为的就是待价而沽,以获取高额利润。

  国土资源部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抽样的105个城市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大多数项目地价占房价的比例在15%~30%之间,在30%以下的约占78%。沪上房地产知名人士陈立民就上述报告表示,报告所提及的土地价格是2006年时的地价,而房价却是现在的房价。

  地价大幅上涨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的高额利润,可从中略见一二。只要买下地,放上个三五年,也能获取高额的投资利润。

  事实上,上海的很多港资房地产企业便是房地产 “捂地”派的代表。他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往往“捂地”三四年甚至更久。他们通常是待周边其他房地产企业全都开发完成、区域的成熟度大大提高后,才会介入项目的开发,并由此获取高额利润。

  不过,邹毅认为,有实力“捂地”的仅仅只是少数公司,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需要现金滚动,“捂地”并不是普遍现象。

  另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年来住宅用地成交量大量减少也是一大原因。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3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6.5%。2008年1至6月,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为1.86亿平方米。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