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政府审批费占30% 被称“最牛的公开抢劫”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盖房政府审批费占30% 被称“最牛的公开抢劫” (2)
2009年07月09日 09: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另行收取”

  龙泉市政府2008年3月2日也曾印发过一份《关于龙泉市城区及工业重点乡镇农民联建房规费调整方案》(以下简称2008年调整方案)。在2008年调整方案中,明确列入收费项目的有一项为“耕地占用税”。其所依据的文件1987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龙泉市作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按照每平方米3.75元的标准收取。经记者查询,该条例已被废止,代之以2008年1月1日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在2009年调整方案中,“耕地占用税”被从规费表格中删除了。但是,记者注意到,在2009年调整方案的最后部分,文件用完全不同于文件正文的字体、明显小得多的字号标注了一行说明:“另注:城区与工业重点乡镇农民联建房涉及的耕地占用税,不列入规费,另行收取。”但是对于收取“耕地占用税”的依据和标准均没有明确说明。记者在龙泉市城区和八都镇等走访过程中,不少建房农民也告诉记者,耕地占用税的收取是和其他规费一起收的。

  对此,龙泉市法制办主任郑向东解释说,“之所以规定另行收取,是因为耕地占用税是税不是规费”。至于为什么同样不是规费的“土地征用成本”出现在规费调整的表格中,而同样不是规费的耕地占用税虽然征收但却“另行收取”,郑向东并未解释。

  在2008年调整方案中,文件特别对调整的背景作了说明。文件中写道:“由于近几年留地安置的农户不断增加,农民对联建房审批规费收取要求减免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区农民留地联建房审批规费问题,反映更为强烈。”因此,2008年调整方案被作为“一个全面地、适用于农民联建房的规费收取优惠方案”发布执行。

  在2009年调整方案中,龙泉市政府也特别说明,制定调整方案是“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户负担”。

  但是,即使是在政府不断的“优惠方案”之下,当地不少在建或者准备自建房的农民仍感到吃不消。在龙泉市城区和下辖的塔石乡、八都镇走访中,记者接触到的农民均反映称,“现在盖房子收的钱越来越多,盖不起房子了”。

  以龙泉市城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民为例,记者算了一笔账。

  他家2007年被政府征地1.5亩(约合1000平方米)。他选择了留地安置的补偿方式。这样,他获得了征地面积10%也就是100平方米的留地安置和8万元的补偿款。

  而如果他选择第一种补偿方式,那么他可以获得大约11.5万元补偿款。

  也就是说,他相当于是以大约35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了100平方米的留地安置。这个标准比补偿标准115元/平方米高出两倍多。

  他获得的这块100平方米左右的留地安置,扣除前后道路面积后,宅基地的面积被统一规定为48平方米。按照当地目前最常见的联建房高度6层计算,在这块地上建起的楼房建筑面积为288平方米。那么,按照龙泉市2009年调整方案,他需要缴纳的审批费用依次如下:

  统一征地管理费:225元;

  耕地开垦费:1000元;

  城市建设配套费:11520元;

  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11520元;

  建筑噪声排污费、质量监督费、白蚁防治费均免收或取消;

  土地征用成本:12500元;

  耕地占用税:375元。

  以上这些合计为37140元。

  如果考虑到他为了获得100平方米的留地安置而少拿的35000元补偿金,那么这位农民要想获得100平方米的留地安置并获准在上面盖一栋6层房屋,他至少需要花费72100元。而他被征地大约1000平方米获得的征地补偿款只有80000元。

  此外,据记者了解到,龙泉市地税局目前正在加紧征收建筑营业税。

  据龙泉市地方税务局税政科科长郑鸿敏介绍,建筑营业税是按照国家《营业税暂行条例》各地普征的一个税种,只是目前全国多个地方管理不到位,“所以,我们征收说明龙泉税管到位”。

  为上述农户建房的包工队或者建筑公司需要缴纳的建筑营业税为5222.88元。“事实上,这个费用最终多半还会转嫁到建房的农民头上。”郑科长说。

  根据记者在龙泉市城区近郊及下辖的两个乡镇走访得到的数据,建造一栋6层的自建房大约需要花费15万元材料费和施工费,如果考虑上面因为要留地安置而少获得的补偿款35000元、按照最新标准需要缴纳的建房审批费用37100元、施工队可能私下转嫁给建房农户的5222.88元建筑营业税,那么建造一栋6层自建房就需要大约23万元,而为了获得100平方米的留地安置并获得在上面盖一栋六层房屋的资格,这位农户至少需要花费的72100元审批费用在其中占了近30%。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