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迁户称安置房是质次房: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回迁户称安置房是质次房: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2009年07月02日 09: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凭什么安置房就该是这个样子?我们拆迁户就该住没有质量保障的房子吗?”家住浙江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白马湖小区的孙柏松愤怒地说。

  6月28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这个小区。一栋栋住宅楼看上去光鲜亮丽、绿树掩映、湖光叠影,环境优美,难怪今年刚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评为“人居环境范例奖”。然而,许多居民宁愿住在简陋的过渡房里,也不愿搬到为他们新建的回迁房。他们认为,这些房子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伤痕累累的房屋

  一进孙柏松家,就看到墙上挂着一幅铿锵有力的字“将正义进行到底”。进入客厅,窗户旁边的墙壁上隐隐看到斑斑水渍,从外墙的水泥颜色变化可以看出维修的痕迹;天花板上出现渗水痕迹,据说因为楼上地面出现问题,开凿修理导致渗漏;主屋北墙底部一道新刷的石灰印,据说是由于地面沉降,导致墙体与地面出现一道裂缝,其中最宽处两只手掌相合可伸进去;阳台上,护栏插入墙体部分已经生锈并裸露,外面放空调外机的栏杆也是锈迹斑斑,水泥板一角已经开裂;地面则到处都是“补丁”……从2007年搬进来,两年多了,他一直坚持不装修,就是为了将留存证据,和有关方面讨说法。

  “我家还算好的,还有人家天花板大片脱落呢!”孙柏松带记者来到六楼的一户人家,果然看到屋顶有一大片新粉刷的颜色。“还有人家里梁面水泥块掉下来,差点砸着人的呢。”孙柏松向记者展示了掉落的水泥块照片,足有一尺多长、十多斤重。

  业主们带记者来到一楼储物间(当地住宅楼一层普遍用作储物间,俗称“车库”,用来停放自行车、电瓶车等,从二层开始居住——记者注),墙面开裂严重,一道道裂缝沿着门框延伸开去,最长的有五六米,可以轻松插进一把钥匙。“这已经是修过的了,看,又裂开了。修了坏,坏了修,什么时候能彻底修好啊?”一名业主说。据了解,自两年前入住以来,这里一直没停止过维修。

  记者随意走进一户正在装修的人家,维修工人和装修工人一起工作,维修的是窗户漏水问题。“里面都是空的,墙缝也没胶牢,能不漏水吗?也不知道当初是怎么造的。我也只能是在缝隙里抹点水泥,能管多长时间算多长时间吧。”师傅叹了口气说道。

  从业主们反映和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孙柏松家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窗户周围漏水更是让他们苦不堪言。据了解,由于问题普遍,建筑单位两周前给房子窗户外面都安装了防雨篷。但业主们说,在当地雨季较多、台风来袭频繁的情况下,防雨篷起的作用很有限,使用的时间也不长久,“治标不治本”。

  从住户保留的资料来看,有多处下水管断裂,屋顶地面冰冻破裂,空调水泥板开裂,墙体遗留建筑材料,储物间在雨季多次被“水漫金山”……这一切,让人们对房子的质量失去了信心。

  屋外的环境也不乐观。记者看到一座连接两个小区的石桥,其连接地面一端的桥梁出现一道可伸入手掌的缝隙,而另一个石桥则是护栏开裂。

  “房屋质量牵涉子孙后代,是大事,他们不能这样糊弄。”孙柏松的母亲、70多岁的蔡水娟颤微微地对记者说。

  无所适从的回迁户

  西兴街道马湖村的村民原先大多数住的是两三层的小泮楼,底层养牲畜,上层住人,屋外种着庄稼和花草,春天满院花香,秋天果实累累,过着舒适的田园生活。

  2005年4月,在发展大杭州的背景下,滨江区政府选址西兴街道马湖村建工业园区,征收当地村民的土地及房屋,将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并决定统一安置到高层楼房。

  数百户村民成了拆迁户,搬进了过渡房。2007年8月,安置房造好,可以搬迁了。拆迁户们心想,终于可以告别安置房,住上新房了。他们参加了抽签选号,买了房子搬进去,却发现房子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我们真的是顾全大局、积极响应啊!舍弃祖祖辈辈赖以栖身的故土家园,住了3年的简陋过渡房,好不容易盼来了新房,却是这个样子。”业主来女士说。

  业主们纷纷向建房的滨江区建管中心反映了房屋的质量问题,“答应给我们修,哪晓得越修越差劲,到现在还在修”。

  住户们告诉记者,马湖村的安置房有上千套,但目前回迁的只有1/3左右,其他人宁愿住在潮湿狭窄的过渡房里。据了解,一是因为安置房质量差,在等待维修,二是按照原定的安置方式,他们选不到合适的房子。

  购买安置房的面积是按人口计算的,每口人可以享受50平方米,独生子女可享受80平方米。孙女士家里有3口人,可以购买180平方米,由于没有180平方米的户型,他们只能选一套100平方米的,一套80平方米的。由于孙女士家这样的情况很多,100平方米和80平方米的户型很快被选完,孙女士就一直没有合适的安置房可以选。难道就不能选一套150平方米,剩下30平方米享受补贴吗?村民们告诉记者,按照政策,只有实物补贴,没有货币补贴。

  孙女士一家至今住在不到10平方米的过渡房里,她不知道要在这里住多久。以前政府每个月给他们发放350元(后提高到600多元)的过渡费,安置房造好后,过渡费没有了,每个月160元的房租还得照常交。

  居民们向记者介绍,安置房的数量是多于拆迁户的,考虑到以后的拆迁和农村集约用地,让村民住高楼。“想得长远,但造得不长远。现在回迁户都不想来住,还说以后呢。我们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当初真不该那么配合。”孙柏松说,他们的遭遇给其他村民上了生动的一课,再有拆迁,村民们肯定不配合了。

  就在与他们一湖之隔的凤凰苑小区,也是回迁房,刚刚造好,尚未交付,却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目前正在维修。

  除了质量问题,小区配套设施缺乏也是回迁户不愿入住的一个原因。“偌大的小区,附近没有超市,没有幼儿园、小学,路也没修好,没有银行,取钱只能骑着电瓶车去很远的镇上。”居民们抱怨道。还有人反映小区里没有停车位,私家车只能占用公共道路到处乱停。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