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金、信誉 谁能成功跨越
有人说,合作建房者在国内前仆后继的关键在于它饱含购房人对低房价的期盼。当初于凌罡就表示,合作建房能“降低房价40%”,而后来的孟宪生将此压缩到了20%。“无论如何,合作建房者推出的房价,的确要比目前的开发商价格低很多。”
合作建房的“出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但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开发商、学者等业界人士的质疑。有开发商说合作建房是非法集资,有学者说合作建房不容易实现。事实上,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合作建房的确面临着几道难跨的坎儿。
“土地是合作建房的第一道坎。”孟宪生向记者坦言,选择在郊区拿地建设老年社区,首先考虑的是郊区环境更适合养老,郊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而且成本较低,拿地更容易些。显然,孟宪生的担心不无道理。于凌罡自从发起合作建房的号召,每次角逐,第一步就败在了土地上。“在土地稀缺的当今,即使是小块地都已在各大城市拍出了高价,这对合作建房人的实力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目前银行对存管合作建房者的资金顾虑重重,暂时还不能指望银行提供房贷。所以,合作建房所需的全部资金,都要由参与合作建房计划的合作者出,而短期内要拿出几亿元的土地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建房的成功。
“除了土地和资金,参与者的积极响应与信任,也是考验合作建房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孟宪生说,作为北京第二例合作建房发起人,他目前还只是一个号召者,如果外界不能积极响应,他就只好停下来。
“组织这样一种活动比开发商的工作更为繁琐。开发商的重要事项由股东决策即可,而合作建房的决策和管理很难。在资金的安全上,所有的参与者都不想失去对资金的控制,但是在运作中又必须保证资金的高度集中和高效率使用,这些都是矛盾。”孟宪生告诉记者,在目前中国信誉度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要组织好一个合作建房计划,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王小霞)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