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集资会员
40岁左右的曾爱秋是温州洞头县人,现在一家电子设备公司担任部门主管,她是市场营销协会的第一批个人会员之一,也是参与首批集资建房的会员之一。
记者:刚刚加入协会的时候,你不知道地块在哪里,房型是什么样,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拿到房子,存在这么多不确定因素,为什么还要选择个人集资建房呢?
曾爱秋:主要是因为房价低,刚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而且只要地段我能够接受,我就可以等上一段时间。
记者:其间怀疑过吗?动摇过吗?
曾爱秋:当然有过。刚加入的时候,除每年200元会费,不用交更多的钱。当协会通知我说有了土地,需要往银行存入8万元出让金的时候,我就犹豫了,四处打听,跑房管局,问他们这种集资房是否能拿到房产证;去招投标中心,查询是否有这块地在出让;还通过建设局的朋友打听,是否能够获得政府批准。这些都打听清楚了,我才把钱存进银行的。
记者:现在,第一笔出让金已经从你的账户上划走了,你担心其间出现变故吗?毕竟这是个新生事物。
曾爱秋:土地拿到了,就不担心了。目前正在筹集第二批资金,房价的70%,大概需要30万元。现在就希望政府能够早日批准各种手续,我们能早点拿到房子。
个人集资建房别排斥房产商
相对于北京和上海的个人集资建房者来说,温州的集资建房者是幸运的,他们又一次尝到了“第一只螃蟹”的美味。一种近似于“乌托邦”式的建房模式,在温州这个充满财富想象的城市里渐行渐近。“温州模式”早已是一个老坛子,现在这个老坛子又一次斟满了新酒,让很多人多了一份憧憬。
但是,个人集资建房的“温州模式”,并非组织者们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在接受采访时,几乎所有的组织者都坦承,个人集资建房无论成败,都和房地产开发商有很大的关系。要在暴利和2%-3%的代理费之间作取舍,更多的房产商愿意追求前者。在房产商还掌控着房价话语权的时候,个人集资建房这种模式似乎在尝试自发颠覆这种话语权。
然而,在这次成功获地的“温州模式”中,我们还是能看到房产商参与其中的身影。在此前更多的失败的个人集资建房案例中,也常能看到与房产商合作谈崩而受阻的。没有定律说,离开房产商,个人集资建房一定不会成功。但从目前诸多情形看,依仗房产商可能是一条完成梦想的捷径。若能合理均衡好房产商与集资建房团体之间的利益,两者宿求未必是背离的。
市场经济,价格总有波动。相信如果市场不景气,房产商也不会一味肆意圈地、索高房价、不见买房人而徒增自己的高利贷。
赵智强就很聪明地协调好了两者的关系,甚至是三者、多者的关系,比如还有当地政府、房地局。当然他是中国十大营销人之一。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杨育才)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