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23日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全国35个重点城市地价环比同比均出现下降,总体水平为3189元/平方米,环比下降1.53%,同比下降2.25%,增幅比2008年同期下降14.37个百分点。媒体在报道此消息时的标题是“一季度全国地价现6年来首降,房价上涨基础松动”。
地价降了,房价就会跟着降。从成本上分析,这有道理。而且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厉以宁也说:“房价最主要的因素是地价,假定地价下降了,房价跟着就下降了。”
地价是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房价的基础。地价降,在其他建筑材料与人工成本同时不涨价的时候,房价会跟着降,这应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但是,市场是否会真的按照这个推理走,则需要我们分析,需要我们从房地产市场之外的因素去思考。只有综合考虑之后,我们才能得出判断,地价与房价的关系,是不是真的严格地成正比。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波及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好与坏两个方面。坏的一方面是猛烈地冲击了中国实体经济,出口贸易额大幅下滑,导致GDP增幅减小,进而传导到整个社会生活。好的一方面是让持续高温的房地产市场冷静下来,房价开始掉头向下。北京虽然没有大降,但也有所松动,最新的统计是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四环至五环每平方米降1485元。这个将近1500元的降幅,相对于1.5万元~3万元一平方米的价格,不算太明显,但总算是有所松动。因此,北京社科院关于房地产市场的那个《蓝皮书》,就非常乐观地预期,北京房价的真正下降将在明年出现。尽管这个《蓝皮书》的观点引起很大争论,但人们总算在理论上看到了房价下降的曙光。
回到地价。说“地价下降,房价就会下降”,这有其合理性,在全国的城市房地产市场中,也具有普遍性。但是,这并不能一概而论。像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是不可逆转的,而这些大城市的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对改善性住房和新增住房的需求,则是刚性的。北京近日推出1000亿元的土地储备计划,意在房地产市场回暖之后,不再因没地而使地价飙升,也就是避免“楼市等地”,但在“土地拍卖收入不再上缴中央,全部归地方政府”的政策保护下,谁也不能保证如果有人出2000亿元来买这些地的时候,政府还会死死守住1000亿元。
地价降了,房价会跟着降,这是一个理想的逻辑推理。在当前的中国现实面前,这个推理可能会有所偏差。当年房价飞涨时,有人骂房地产商,房地产商的回应是:地价高,所以我的房价高。但当现在地价降了时,房地产商仍然会找出别的理由来维持他的高房价,因为他对刚性需求有一个基本判断,不像《蓝皮书》的撰写者那样从理论到理论理想化地推论。在时兴说大白话的今天,笔者不妨把话说得再白一点儿: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房价越低越好,但刚性需求的量与房地产供应的量,一旦出现平衡,房价就无法再降了;如果需求量大于供应量时,目前的观望者可能就会悔恨太相信《蓝皮书》而错过了“地板价进场”的时机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