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一份名为《我国房价何以居高不下——房地产开发的总费用支出一半流向政府》的大会发言稿,称全国9城市“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费用”的调查显示,在总费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所占比例为49.42%。而上海的开发项目流向政府的份额最高,达到64.5%。为此,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正在组织文件和测算相关数据,可能不久之后将通过“公开澄清”的方式来“回应”全国工商联发言稿的数据。
近年来,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不赞同涨价,并通过政策表明这样的态度,开发商与政府之间产生了一些“博弈心理”。开发商说,房价高是因为政府拿走的太多。而政府现在又说,政府根本没拿走那么多,是开发商在为自己的暴利找借口。由于角度不同,对成本范围、成本额度的理解也不同,这没什么不正常。而且仅就土地费用、税收总额这样的“刚性费用”,也并不是算不清的糊涂账,争议再大,也会搞清流向政府的真正收益到底是多少。
双方对流入政府的支出之所以差距较大,一个显而易见的焦点在于,占到了总成本3.08%的“不可预见费”,最终是否以“灰色支出”的方式花在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身上。这一块,恰恰是开发商不便明说,政府也无法掌握、无法公开的。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中,房地产成本到底有多少流入政府,就会成为一个永远说不清楚的谜团。解开这个谜,我觉得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政府也好,开发商也罢,目前都应该冷静下来,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消费者的感受上。双方最应该做的,是把自己掌握的、经得住验证的成本流向,以最简捷的方式公布于众,让公众帮助你们来判断,并在判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消费行为表明倾向。
房地产存在“灰色成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开发商、政府都在痛恨,又都在表述中有所顾忌。如何让灰色成本露出本来面目,我以为只有政府版、地产行业版、民间版的成本清单共同公诸于众,才能让消费者从更多角度做出判断,从而形成更强的群体意识,市场才能回归本来面目。(马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