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1日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了一个很有破冰意义的问题:对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够廉租房条件的人群,也就是“夹心层”,政府有哪些解决这些人住房问题的措施?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给出的回答是:要加快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公共租赁房归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承租者能承受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从外地迁移到这个城市来工作的群体。齐骥还提到,这方面的工作还刚刚起步,正处在研究深化的过程中,目前,厦门、深圳、北京、天津都开始推动这项工作了。
一问一答之间,给出了两个新概念:“夹心层”、“公共租赁房”。这两个新概念所维系的,就是长期以来徘徊在住房保障体系之外的庞大群体。可以说,这场对话是第一次将“夹心层”的苦涩如此高规格地铺陈于公共视野之中,也第一次给出了清晰的解决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都面向于低收入群体,无论是廉租房还是经济适用房,“低收入”都是享受政府帮助的硬杠杠。但大家都知道,房价这么高,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住房问题的,远远不止低收入群体。或者可以这么说,数量庞大的新大学毕业生和打工者,即便表面上看起来收入不算低,但在高房价的对比之下,他们就是住房问题上实实在在的“低收入者”了。一些地方虽有双限房等政策性住房,但一来数量很少,二来门槛依然比较高。指望双限房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难,并不现实。
公共租赁房概念的提出,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夹心层”解决住房难,其更广泛的意义,则在于国家保障体系同时面向“非低收入群体”着力的理念转变。这样的转变,其出发点是政府认可那些非传统意义上的低收入群体也需要政府的帮助,今天通过公共租赁房帮助“夹心层”解决住房难,明天或许将有更多帮助非低收入群体减负的政策出台,比如减税、就业帮扶等等。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工作难找、收入减少,这种保障理念的转变,其纾缓民困的意义尤其重大。功利一点说,解决非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对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将更明显。
经常有人说,这场金融危机在某些方面其实也是一种机遇,比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其实金融危机对国家保障理念的转变,也是一种机遇——没有这场危机,“夹心层”的住房难问题就不会这么突出。“公共租赁房”概念的提出,可以视作国家保障扩大覆盖面的强烈信号,当然,它也是我们走向更高层次公平的一个全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