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孙安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阶段应对民营企业减税让利,同时国企应退出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领域或直接面向百姓消费的领域,如零售业、房地产业等等,给非公经济留出生存的空间。国有企业只需着重增加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命脉的主要行业增加控制力。
应对危机与扩大内需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保护企业在这一大背景下被重新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有人说,中国民营企业在金融风暴的洗礼下将会成功转型;也有人提示,要制定有力的措施帮助它们走过层层瓶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孙安民在两会上针对热点问题接受本报专访,他表示,现阶段应对民营企业减税让利,同时国企应退出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领域,让民企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企业倒闭现实存在
商报: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中国中小企业到底受到了什么程度的冲击?
孙安民:以前说船小好调头,但小船在经风浪时抵抗能力也差。全国工商联之前做了一个涉及5省、13个商会共计500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整体的形势很严峻。国内外需求萎缩;生产成本提高;用工纠纷增加。企业倒闭现象现实存在。
商报:中小企业最核心的诉求在哪里?
孙安民:企业融资难。但这是一个长期问题,尚未解决时出现了新冲击。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有限,缺乏担保。目前情形下,最起码要把现有的企业保住,然后鼓励新的创业,形成繁荣局面。管理部门需要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以前我们更多强调企业创造税收的作用,现在提出保增长、保企业、保就业,把社会和经济稳定放在首要的位置。
4万亿间接惠及中小企业
商报:今年1月份央行新增贷款逾1.6万亿,中小企业获得了多少?
孙安民:目前没有完全的统计数据,不过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份额不会太大。因为这不是普惠的金融政策,政策性贷款依然指向较大的项目,巨大的扩大内需投资主要投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也会受一些传导,但政策的传导有一个过程,应该让中小企业参与4万亿的投资。
商报:中小企业目前最需要哪些政策上的“救济”?
孙安民:中小企业急需政策面“多给少予”,甚至“只给不予”,即多给企业优惠政策,减免一些税收。以此“放水养鱼”,在严峻的形势下,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建议政策面提供一些更直接的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减税让利,如减免销售税、所得税等。
逆势并购已露端倪
商报:一些人认为,目前到了中国民营资本翻身的机会,您怎么看?
孙安民:危机是一次很好的转型机会,一旦很快适应,民营企业就能很好转型,能上一个台阶。目前这种形势很明显,危机当中,优胜劣汰,好的更好,差的淘汰。优胜劣汰加剧,意味着企业向好的资源集聚。
现在企业更重视长远战略,企业内部治理、提高素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企业也在加紧技术改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这些问题在经济形势较热时是没有时间思考的,目前形势对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平稳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经过这一轮危机,如果抓住时机,中国民营企业能上一个比较大的台阶。
商报:有人说现在是民营企业逆势并购的好机会。
孙安民:危机下并购抄底是必然,一些资质和规模较好的企业开展并购是优胜劣汰的表现之一,它也是财富和资源向优势集中的过程。现在已经有许多企业考虑这么做了。我建议政府部门应为企业多提供一些优惠的并购贷款。目前,民企并购还存在一些障碍,银行贷款主要投向大企业。
国企应退出房地产业让位于民企
商报:现在一些人担忧非公经济在危机时刻受到挤占。
孙安民:国企和非公有制企业不能同日而语,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国企不退出一些领域,非公经济是不可能进入的。以前计划经济时100%是国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渐渐让出一部分空间给非公企业,我认为政策仍需把握这个方向,给非公经济发展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在一些发达国家,政策层面更倾向于保护中小企业、一定程度上限制大企业的垄断。
商报:国企可退出哪些领域给非公有制企业留出空间?
孙安民:可以把一些竞争性的领域、直接面向百姓消费的领域给非公经济留出生存的空间,如零售业、包括房地产业。国有企业要着重增加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命脉的主要行业增加控制力。(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