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全市人均居住面积4.06平方米;2008年,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22平方米。
◆1949年,全市住宅面积662万平方米;2008年,全市住宅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
◆1949年,全市有1000多片棚户区,有棚屋4万多栋,居住平民31万;2008年,全市各类新建住宅小区1000多个,小高层、高层住宅越来越多。
▲民生银行,目前武汉的最高建筑。
▲解放前的最高建筑是水塔。
见证人:耿宏诚,武汉市国土房产局市场处处长
我家住房面积增加了六倍
我是1971年进市房地局工作的,与房子打交道差不多40年了。
建国以来,城市住宅不断进步,就拿我自己的住房来说吧,刚参加工作时,住的砖砌的平房,4人住在一间20平方米的大房里,又冷又潮。后来,结婚时,单位分给我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上个世纪80年代,单位先是分了台北小区50平方米的房子,后来换成126平方米大房子,现在住的是140平方米商品房。
在我的住房面积变大的同时,居住条件也不断改善,最早住的20平方米的小房,没有厨房和厕所,现在的大房,一应俱全,既方便又舒适。
50年代:简易宿舍没厨房厕所
作为一个老房地产人,在自己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我也亲眼看着武汉的住房一步一步地长高、长大,变得越来越舒适。
早在50年代,随着武钢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一大批给建设者们居住的工人村拔地而起,如武钢蒋家墩地区、武重、武钢工人村、徐家棚工人村、国棉一厂工人宿舍等,外观上普遍是三四层的红墙红瓦。现在看来,这些房子设计不合理,廊大厅小,冬天冷,夏天热,市政设施和商业网点欠缺。
在硚口地区,建国时,一片片营房因陋就简地分割给周围厂矿职工居住,成为简易宿舍棚户区。这些房屋面积小,没有厨房、厕所,公共配套设施缺乏,一下雨,水就倒流到不少人的家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建设了一批共走廊、厨房、卫生间的“筒子楼”,一个楼梯间4-6户,合用厨房和卫生间,住着很不方便。
70年代末:平头百姓住上两室一厅
武汉好一点住宅,是1979年市住宅统一建设办公室成立后建设的。从1979年到1984年,先后建设武昌大东门小区、汉口北湖小区、鄂城墩小区、汉阳二桥小区。这些小区的房子厅室比较合理,有独立厨房、厕所和阳台;房型有一室一厅、两室一厅。
80年代中期,钢花新村成为武汉规模最大的小区,以小户型为主,内部设计紧凑合理,舒适方便。同时,小区内同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商场、服务网点等公共设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