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构建“居民收入核对系统”,截至2009年1月底,收入核对工作共发现1673户廉租房申请家庭的申报资料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检出率达16%在上海,面向居住困难和生活困难家庭提供的廉租房,至今已累计超过4万套。根据进一步降低的廉租房适用门槛,凡符合人均月收入800元(原来是600元)以下和居住面积人均7平方
米以下的上海家庭,都可申请廉租房。申请家庭不得拥有机动车辆、出租房屋和9万元(原来是3万元)以上的资产。据本刊记者了解,廉租房的配租以租金补贴居多,即为各人补足与“人均7平方米”之间的差额,各个区(县)每人每月每平方米补贴在32元~62元不等。
这一充满诱惑力的福利政策也引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本刊记者在上海卢湾区打浦桥街道采访时发现,一市民在申请廉租房的材料中写明:丈夫无业,妻子在规定某两个月申报的工资分别为1290.03元和1440.82元,女儿读高中。但经街道和有关部门查实,其妻那两个月的实际收入分别为1378.23元和1781.68元,而且丈夫名下还有一辆购买多年的S320奔驰车。徐汇区徐家汇街道有一户家庭,个人申报某月收入为1137.3元,而查实的实际收入为13197.2元,高出申报收入10倍还多。
受访的多位街道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居民的收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化,反映居民经济状况的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比如民政部门了解申请人是否属于低保家庭,公积金管理部门掌握着申请人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信息,公安局知道他(她)有没有汽车,房管部门清楚他(她)有几套住房,证券管理部门知道申请人有没有股票收益等”。但各部门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很难集中到一处进行比对,试图浑水摸鱼的申请人于是有空子可钻。
廉租房的申请有15天的公示期,申请人的信息按要求在居委会等处张贴公布。公示的确能发现一些弄虚作假的情况,但效果有限,而且牵涉个人隐私。事实上,随着动拆迁等导致的“人户分离”的情况越来越多,公示之类的传统“核贫”手段,效果越来越有限。
作为负责“托底型福利”分配的职能部门之一,上海市民政局也一度为这种虚报冒领的现象而苦恼。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说:“我们很难把握,上海月收入在600元或800元以下的居民有多少,在1500元以下的人又有多少,随着政府公共福利政策的普及、普惠,对目标人群的筛选难度也越来越大。”
上述虚报冒领廉租房的个案之所以能被检出,得益于上海市民政局牵头构建的一套“居民收入核对系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