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之路
在地产行业的糟糕表现让在家电零售业长袖善舞的黄光裕褪去了首富的光环。对于房地产业务的困局,黄光裕显然不会容忍太久。
事实上,早在2005年大举进军地产业之际,黄光裕就意识到当初粗放的管理模式存在的掣肘,整合被提上议事日程。黄光裕当时透露,用1年时间完成地产公司大量的资产重组工作。
不过,这一计划却遭遇了一连串“变化”的打击,地产业务的整合变得扑朔迷离。2006年,童渊把各自为政的项目公司整合为鹏润地产集团。不过,很快童渊挂印而去,整合的效果也无从窥见。
2008年4月,黄光裕旗下地产业务架构得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手术。在新的地产架构中,地产业务被整合成控股公司、地区公司、项目公司三个层级,鹏润地产作为控股公司。此番人士震荡中,作为控股公司的鹏润地产的领导层全部为空降兵,王军登台亮相。
重大调整的背后,预示着黄光裕对地产业务的重新思索。“新成立的鹏润控股从战略层面对整个国美系地产进行了重组,目的就是要把整个地产业务装入中关村。”王军告诉本报记者。
一个月之后,中关村抛出重组方案,鹏润地产拟以全部资产注入,借壳上市。不过,在短短3个月之后,这一以虚高资产换虚高股价的资产置换方案被宣布放弃。
“借壳上市时机不对,在注入资产、定价、报批上都出现了问题。”知情人士指出。
这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和人事变动,是黄光裕为鹏润地产所做的最后一次自我救赎。只不过,黄光裕没能让地产业务像电器一样借壳上市,再一次完成化蝶。
2008年11月19日,黄光裕接受有关部门调查,这也让国美系地产的救赎之路戛然而止。
在大多数人看来,黄光裕被调查事件是此次国美系地产业务不得不走向卖身之路的导火索,黄光裕事件则加快了鹏润地产战略调整的速度。
不过,无论鹏润地产怎样想方设法将“变卖”粉饰为调整,不管怎样的一种“更多的变现意味着更多投资机会”的说辞,国美系地产过往的繁华已如过眼烟云,留下的只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商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