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路不明资金断“链”风险将至
湖南一些在房地产开发领域闯荡的人不久前还信心十足地说,“二线楼市”这些年虽然地价、工价、建筑材料价都大涨,但平均水平相比沿海仍然不高。综合各种成本,开发商的利润空间仍很大。眼下银行贷款利率只有7%多一些,开发商只有短期周转不灵,没有资金断“链”之忧。只要大家齐心,挺过这个楼价“胶着期”,几个月后就能熬出头。
也有分析人士提供了一个有趣现象:与龙头企业主导市场的“一线城市”不同,“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领域,可谓鱼龙混杂。很多房地产公司,前些年在“地产江湖”上名不见经传,更不是上市公司。但执掌这些公司的“大亨”,拿地出手阔绰,动不动就开发“大盘”。
但现在情况开始逐渐明了。记者在湖南吉首市、张家界市等地了解到,这些公司中,虽然头顶着各种“光环”,但其中不乏“灰色融资型”房地产公司。
按理说,生意场上英雄不问出处。但问题是,“灰色融资型”房地产公司原本“一穷二白”。他们利用监管的漏洞、区域性的流动性过剩和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支持或者纵容,近些年来在民间用年息超过36%的诱饵从事民间高息集资。这些公司之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还在为融资发生恶性竞争,有的融资年利息甚至提高到了100%以上,以开发房地产为名的“金融传销”暗流涌动。
这种房地产公司,要支付高额利息,需要房价以每月3%至10%甚至以上的速度飙升、需要任何项目开发周期不超过3年甚至更短、需要任何产品一面市就实现100%的销售、需要整个楼市永远都是“牛市”的舆论环境。房价一旦“胶着”,交投一旦清淡,资金就将“断链”。一旦市场现出“拐点”,危机就会爆发。
风险期“抄底”要当心
在湖南一座较为偏远的城市,一个曾经炙手可热、卖得热火朝天的楼盘,如今突然无人问津。这家企业相关财务人员对记者承认,自从“老板被公安机关请去”、当地人都知道公司资金“出了问题”的那一天开始,就基本卖不出房。
徐先生夫妇都在湖南一所高校任教,收入很高,近几年频频购置物业。在发现眼下房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的资金链问题后,徐教授虽然现在手头还有余钱,但已经决定不再购房,而且倾向于抛售手中的一些房产。本身就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徐说,在无法实现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一个普通市民无法甄别“问题开发商”。一旦踩中“地雷”,花真金白银买来的房产,可能无意中在金钱游戏中接下最后一棒:看起来属于自己名下的房子,可能办不到权证、配套设施可能“缩水”,甚至成为长期无法交钥匙的“烂尾楼”。
徐教授对风险的把握,还不全面。据记者了解,眼下一些“问题开发商”,前些年融资之时,他们与债主之间的借款协议,很多经过了如下“包装”:要么连本带息将融资款写成住宅或者商业门面“购房款”,要么将本金作为买“楼花”的“黄金客户”或者“钻石会员”的“定金”,高额利息则是所谓“延迟购房违约金”等。开发商一旦“出问题”,所开发的项目就成为各方利益主体挽回损失必须争夺的对象。不了解内幕的消费者买下这种房子,就可能与高息集资者一道,陷入融资陷阱,被复杂的法律纠纷困扰。
此外,用高成本融入资金开发房地产,真正能投入项目的资金,少之又少。而项目建设的周期,则必须越短越好。建设的成本,要压缩到最低限度。由此导致这些年来开发出的一些楼盘,建筑质量、节能效果、居住舒适性等,都大打折扣。
一些了解内幕的经济界人士坦言,有些商品房权证上虽然写明有70年产权,但这些密密麻麻的“蜂巢”、“鸽子笼”,也许用不了几年,就成为妨碍城市观瞻的污点。从这个意义上着眼,中国房地产业这轮调整,实际上是淘汰规模小、素质差的市场参与者,提升行业整体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使房地产市场从“金钱游戏”回归消费品生产的过程。因此,“二线楼市”的地方政府,不应急于把全体纳税人的钱拿来“托市”、“救市”。有兴趣“置业”的老百姓,也不妨多观察,择机再买“好房”、买“放心房”。(记者:苏晓洲)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