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人们理解这些短期的震荡,减低自己的损失。如果学者不去追究具体的细节,只凭感觉和意识形态说话,这还叫学者吗?
当北大教授徐滇庆为了房价赌局刊登广告向深圳人民道歉时,我正与在美国留学的几位后辈学友讨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学术问题。我以为,内地的学术界也好,媒体也好,张口大师,闭口大师;有些学人喜欢搞大题目、宏观理论,而忽视技术细节,甚至认为技术细节是二流人物做的事情。结果造成了学术界技术性和工具性的贫乏。
徐教授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他遵守承诺,登广告道歉,至少证明自己是个老实的“赌徒”。但是,他却持道歉不认错的态度。他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从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来讲,房价肯定要涨。他在这方面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不应该把话说得这么死、认定今年一分钱不会落。
美国金融界有句名言:“从长期的观点看,我们都是要死的”。什么都从长期的观点看,大家岂不是瞎折腾?还要经济学家干什么?一位著名的保守派媒体大腕不久前还在电视上力挺美国经济,说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从长期看一切看涨,那些看落美国的人早晚会吃苦头。这种话,最多是正确的废话。不管美国怎么强大,也经历过大萧条,许多人在这一过程中倾家荡产。
经济学家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人们理解这些短期的震荡,减低自己的损失。徐教授抓了大道理,放过小细节;以为这样就算尽到学者的责任了,甚至自己不算错。最可叹的是,他还辩护说他低估了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会这么大。殊不知,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使这么多人流离失所、冲击了世界经济,就是建筑在徐教授一口咬定的长时段的“经济规律”基础之上的:经济在发展,人口在增长,房价只会涨不会跌;现在不买房,明年就更买不起了。没有这种虚浮的信心,哪里会有次贷危机?
如果学者不去追究具体的细节,只凭感觉说话,这还叫学者吗?与这种学者相对照的,是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席勒。席勒因为准确地预言了IT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有“股神”之誉,也渐为中国的公众所熟悉。可是,这位美国经济界的顶尖预言家,靠的还是细节。目前美国房地产界一个最重要的数据就是所谓“席勒系数”,是人们评估房价走势的重要依据,每月公布时,都对华尔街股市有所冲击。这是席勒和其他经济学家合作,根据美国主要大中城市房地产的数据,再综合通货膨胀率等其他因素,最后得出一个系数来反映实际房价的涨落。他的权威,建筑在他对细节处理的专业技能之上。
而这不过是用数据表述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不是预测未来。即使是表述已经发生的事实,也非常复杂,乃至美国的房地产业有几个数据系列互相比较。经济学家们还要向公众交代各种数据、系数的局限和偏见。比如“席勒系数”过于偏向大中城市,可能夸大房价下跌的幅度等等。这种局限和偏见,席勒本人也经常事先交代,提请公众注意。至于预测未来,说话就更谨慎了。凡预测总是搬出一大堆数据,比如当地家庭收入水平、就业率、人口增长率、住房租购比值、售房滞留市场的时间、住房供给总量等等。不根据这些数据换算,哪个经济学家敢预测?
其实,即使有这些数据,经济学家也经常无法预测未来。“看不见的手”的要害就在于“看不见”。那些自以为看得见的人,往往被市场所嘲弄。徐教授的赌局不是孤立的事件,或许是学术界某种学风的一个写照。
□薛涌(旅美学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