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乱花渐欲迷人眼" 楼市异动传递哪些信号?(2)
2008年04月06日 12:39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3月20日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总价在40万元以下的二手房成交已近绝迹。根据筑家地产等机构日前公布的成交数据,2006年北京40万元以下的二手房成交比例为22%,此后逐渐萎缩,到今年3月仅有不足2%。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08年2月份的楼市不论是供应量还是交易量都非常冷清,新开盘项目仅有6个,创下了历年来2月份新增供应量的新低。进入3月,北京楼市回暖迹象明显。多个项目开始在3月入市交易,并且新入市交易的数量和价格有所回升。业内普遍认为,随着3月份新入市楼盘数量的增加,预计3月底4月初,北京楼市将开始全面回暖阶段,市场供应和交易量将出现大幅度增加。 中新社发 追影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真是太意外了。”中原地产华北区域总经理李文杰在得知拍卖结果后连连摇头。在他看来,这些“绝版”地块地段好,周围的配套设施也已比较完善,“应该拍个好价钱”。
土地市场连爆冷门的现象也在其他地方上演。去年底,广州推出12宗地块,仅7家单位竞价,最终2块地流拍、5块地以底价成交。南京地价近期也如同“过山车”般急速下坠,地处江宁区的一地块以底价成交,楼面地价每平方米2000元,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同板块的成交土地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4446元,降幅超过50%。
“随着政府打击开发商囤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开发商开始正视大量拿地的风险。加之面临信贷紧缩形势,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无疑是这些地块流标的最大原因。”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指出,土地价格过高,会严重透支未来的房地产价格。
与高价地“流拍”形成对比,是取得较多土地的企业对土地的有效利用不足。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的《2007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披露,“上半年全国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同比增长7.6%,增幅比2006年同期回落26.4个百分点,占待开发土地面积比重仅40%。”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国家近期加强对闲置土地加大监管,规定开发商不能分期获取土地证,防止开发商依靠少量土地“滚雪球囤地”,亦可防范金融风险。
流动资金减少:开发商从未这样缺钱
“今年中国房地产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融资艰难期。”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坦言,这些困境包括:公司负债情况是否危急;同类住宅开发商之间竞争如何解决;面对保障性住房,自己的产品定位如何找准市场需求;从紧货币政策将减少按揭贷款,如何应对其对需求量的影响等。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银行信贷紧缩越来越明显,很多中小房地产公司已经不能获得银行授信,同时大公司的授信额度也被削减。
“去年的金融调控将开发商自有资金提高到了35%,并且严格规定项目开发到中后期才能贷款。今年是国家10年来首次执行货币从紧政策,房地产流动资金已经减少了50%,我做这行10多年了,从来没有这样缺钱。”京城一大型房企的总经理向记者诉说。
一些开发商反映,房地产业以前贷款充足时,投入的资金会产生好几倍的乘数效应,一笔贷款可以转几个项目。而今,传统的银行贷款之路难以走通,而国内监管部门对房地产公司首发上市的严格审核,上市或增发融资也相当困难。
“金融是房地产的‘血脉’,从紧的货币政策‘卡’住了房地产市场的‘咽喉’。”南京网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胡光辉认为,土地价格的降低最终也将传导到一手房,因为地价下跌会大幅减少成本。
破“以地生财”税收格局 有望间接平抑房价
“政府针对房地产的本轮调控,表现出国家让利于民的价值取向。”南京市房管局副局长郭宏定认为,许多城市房地产税收近年大幅增长,最极端的表现是去年“面粉贵过面包”现象。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扭转地方“以地生财”的税收格局,可以让开发商疯狂追逐土地价格的现象回归理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依托资本市场融资一直是上市房企大胆圈地的原动力,而IPO融资后禁止买地的规定,意味着开发商只有加速开发已有项目,快速销售回笼资金,然后用所得的资本金再去拿地。这样“地王”现象可大大减少,有助于短期内增加楼市供应,进而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
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动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分析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第二套房贷政策出台、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央行的连续多次加息,抑制了部分超前消费和投资性购房需求;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和限价房计划供应量的增加,分流了部分购房需求;三是由于一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超过了购房者的承受能力。
在楼市异常波动的过程中,政府的力量不能“缺席”。专家认为,政府“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承诺实实在在,房地产市场已经由以往的“单纯市场化改革”转向市场与保障并行的“双轨制”,被保障人群的增多将减少商品房购买人群,改变消费者被“强迫”购买高价房的状况。而帮助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的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需要政府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适度、多样、梯次供应和消费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2008年国务院已明确将“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中。显然,房地产政策向住房保障倾斜,比争论房价“拐点”是否到来更有价值,人们更期待一个平稳理性的房地产市场的到来。(记者陈芳、邓华宁)
[上一页] [1] [2]
【编辑: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