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紧张让开发商噤若寒蝉
目前,市场的真实情况是大多数开发商都存在资金紧张,这也是让众多参与调查的开发商噤若寒蝉的根本原因。“我们的问题是由于国家的限外政策,国外资金无法进入,因此我们在资金运作上形同本土企业。”凯德置地(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总经理毛大庆这样表示。而本土企业的资金状况在政府针对市场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实行之后,已经越发捉襟见肘。明天地产业务发展中心总监贾玉鹏表示,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今年的主调,房地产企业目前都或多或少存在资金问题。
今年以来北京土地市场上众开发商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佐证,与去年动辄超出招拍挂地块底价数倍的土地出让成交价格不同,今年以来高出底价数倍的地块成交记录仅有合生近3倍于底价拿下的通州永顺镇地块,以及顺义新城建设4倍于底价竞得的顺义马坡镇地块等不多的几个,其余项目大多是接近底价成交。“除了对市场的前景判断更谨慎之外,更多的原因还是没钱。”一不愿具名的开发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
“一部分大中型房企通过融资和上市来解决资金问题,小房企将逐步退出市场转向其他行业。”贾玉鹏表示。资金方面的短缺将使得今年各开发商的战略普遍涉及到重组或兼并,而在此之前各房地产企业将会掀起一波上市、推动信托、加速销售速度的浪潮。小型房地产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
拿地模式多样化趋势明显
拿地向来都是开发商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本报此次调查发现,开发商们并不局限于招拍挂市场拿地,而是有着多种考虑和计划,比如合作开发、收购等等。万科、住总、金地、中新、明天等公司都明确表示会考虑合作方式拿地,世茂、中新等公司都表示会以股权收购的方式拿地。城建则计划由大股东在适当时候注入土地。
相比较而言,上市公司对于土地的渴求更是比一般的房企更加迫切,去年10月份刚刚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的SOHO中国,表示要将150亿的资金全部用于拿地,保利地产也表示由于是上市公司,出于业绩的考虑,也会积极地开拓土地资源。
此外,一些国资背景公司的拿地方式也显示出鲜明特点,比如住总今年将主要关注住宅市场的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中房则计划主要和各地政府合作,做保障性住房项目。
众房企青睐环渤海
随着北京土地资源的进一步紧张,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选择走出去。本报调查结果显示,环渤海尤其是天津,成为众多房企的“新宠”,超七成有外拓计划的房企都把环渤海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
合生对于环渤海经济圈可谓“情有独钟”,大连、秦皇岛、太原等地区都被其圈定为发展目标,目前已有合生江山帝景项目和秦皇岛的合生爱澜岛项目,其中后者有着80万平米的体量。世茂、万通、中房、富力、远洋、鹏润,这些知名房企,也都把天津作为了战略目标。分析人士认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京津联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是环渤海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综合来看,众品牌房企的外拓方向基本上都是二三线城市,除了环渤海城市外,长春、成都、重庆等城市也是不少开发商的目标。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