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融资
尽管风声一阵紧过一阵,但这并不能遏制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渴望。对于现在的房企来说,资金问题已经不是关乎扩张速度、扩张规模的发展性问题,而是关乎存亡的生存性问题。
证监会放缓房企IPO、卡紧直接融资,银根紧缩堵住了常规融资之路,房贷新政又导致成交下降、销售回款速度变慢,三大“枷锁”牢牢捆绑住了房企的资金链。正因为如此,房企融资不再是选择性命题,而是不得不为的“生计”运动,明年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潮或许更为暗流汹涌。
“广东十余家房企拟明年赴港上市。”一则这样的消息近期出现在业内视野。向来对市场最敏感、最善于把握潮流的“广东帮”的举动已经足够说明问题,这则消息的背景是,广东400多家房企越来越感到生存的压力,因此"逼迫"他们走上境外融资之路。
如“广东地产五虎”中惟一一家尚未上市的恒大地产,已开始就明年在港上市具体事宜进行运作,预计将筹资约15亿美元;总部在广州的宏宇集团也已聘用瑞银和摩根士丹利处理上市事宜,预计将最多筹集10亿美元;总部位于深圳的卓越集团则预计筹资15亿美元。
内地房企似乎已视香港上市为残酷生存战略的关键战役。据广州地产界人士透露,打算赴港上市的公司至少有10家以上,如京基、佳兆业等,预计融资总额可达600亿元以上。这些企业中,传言还包括了已经拥有A股融资平台的绿景地产等,看来不仅仅是未上市企业奋力做生死一搏,甚至更多的房企谋求“A+H”两地上市模式,事实上不少已在香港上市的大型房企已喊出“回归”口号,另一轮的资本竞争恐怕为时不远。
对于已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再融资则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定向增发、公开增发、配股、可转债、公司债等融资手段也因此一直是A股房企的“供血站”。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5家房地产公司实施定向增发,7家公司实施公开增发,2家公司实施配股,共计募集资金超过千亿元。而企业债方面,金地集团、保利地产、北辰实业、万科、中粮地产、新湖中宝等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宣布启动债券再融资程序,它们债券融资金额的上限合计为157亿元。而再融资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其次为补充流动资金。
自有资金不充裕、负债率过高,一直是困扰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难题:2007年,房地产板块资产负债率达到63.07%,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达到228.22亿元,同比增加179.44%;投资活动现金流出90.88亿元,同比增加49.32%,房地产公司资金仍然偏紧。
由此,信贷政策收紧、楼市的降温,反而会让资金缺口本就大的房企对直接融资更为渴望。尽管明年的政策导向是放缓IPO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可是并不会让房企对于资金的饥渴有所削弱,甚至会愈演愈烈——如果其他道路收紧,只有华山一条路的时候,谁都会不顾前途艰难险阻也要咬紧牙关一试。
明年的房企融资潮像是风暴前夜的海面,在政策限制下,或许看不到巨浪滔天,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暗流汹涌。
8 拿地
2007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看到的是触目惊心的地块争夺战,而时至年关,竞相抬价的激烈场景又变成鲜有问津的冷门局面,也为2008年的土地交易蒙上一块面纱。在业内看来,随着土地价格一步步走高,也随着楼市调控效应累积,开发商对于拿地的态度开始冷热不均起来。
不可否认,近期开发商拿地热情锐减成为不少主要城市一致发生的状况。有分析指出,一是因为今年以来地价攀升,新推地块也不愿意“掉价”,而底价太高又使得不少开发商感到难以“下咽”;二是年尾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不减反增,楼市交易也在萎缩,开发商因而对下一阶段的房地产业形势信心不足,表现在拿地方面便是产生胆怯情绪。
不过,要让开发商集体“断顿”也不现实。虽然近期内地楼市“入冬”令国有土地出让也遇冷,不过与越来越多谨慎观望、不敢出手的开发商相比,具备资本实力的房地产公司依然不手软。如新鸿基地产在本月内已经斥资逾47亿元拿下3幅土地,并且均在无人竞价的情况下以底价得手;又如世茂房地产本周宣布以约4.35亿元摘得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南新区大型商住地块,以稳固其在东三省区域的战略布局。
最令人侧目的还属万科,一边是董事局主席王石在电视上表态“2008年之后绝不拿地王”, 一边是与复地联手以24亿元“吃进”上海地杰国际城412400平方米的土地。也许正如王石所说,按照万科现在的规模,没有必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也没有必要靠拿“地王”来表现竞争力。业内也认为,“面粉比面包还贵”的局面不应该也不可能持续下去,未来通过兼并收购、“合纵连横”的方式进行土地储备的情况在开发商中会越来越多。
“这也代表着土地市场内的洗牌局面会率先加剧,开发商如何判断市场趋势、如何制定拿地策略,冷暖自知。”信义房产的分析师认为。他还表示,市场内的存量土地最多可满足 4-5 年的房地产开发需求,而国土资源部新政正促使开发商加速土地开发,从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减缓商品房供应短缺压力,虽然这还不足以逆转现在的供求差,但提醒着开发商不但要有拿地实力还要有开发功力。
9 保障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孙子兵法》的这句名言描述了今年并预示着明年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地,带给楼市供需双方心理上的暗示和角逐。特别是,不久前建设部增设的住房保障与公积金监督管理司,更加重了保障性住房的砝码,形成对普通商品房的冲击。
“与其说是调控市场,不如说是调控政府。”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认为,建设部增设住房保障司的意图非常明显,从中央政府层面建立起保障性住房管理机构,并且监管、调研各地方政府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确保保障性住房强势推进、不打折扣。
经过十几年的探讨、摸索和反思,社会各方已经明确认识到住房保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特别是今年8月,随着《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浮出水面,在某种程度上给在市场化的单行道上一路飚升的房价在人们心理上踩了一脚刹车。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政策法规在年底落地,以《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两项办法为代表保障性住房管理的出台,让低收入家庭吃了一颗"定心丸"。
实际上,在中央政府建立住房保障机制的同时,各地的细化政策正纷至沓来。以北京为例,不久前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配租"的方式增加廉租房房源,并且在商品房配建两限房或廉租房的基础上,还将增加配建经适房的商品房地块供应。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非理性发展冲动或贯性依然存在。”一位房地产专家表示,因此保障性住房强势推进的态势不能有丝毫松动马虎。记者也注意到,建设部新增设的住房保障司,首要一条便是“贯彻国家关于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正是意欲调控各地政府。由此,地方政府的非理性发展冲动或贯性必然转向。
此外,中央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多项政策正在形成合力。如双限房的供应、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以及各种对自住性住房的保护性金融和信贷政策倾向,都将抑制化解商品房“单核市场”时代的房价单边上涨之势。明年,保障性住房政策必将深层次填补和平衡房地产市场需求量。
还有以增加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建设的90平方米占70%为引导的住房结构调整,虽然今年让人们最为关注的“70-90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房价的影响并不如人意,但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实,将使自住性住房的供需结构矛盾得到缓解,并有助于“夹心层”住房问题的解决。(于兵兵 李和裕 唐文祺 一凡 陈歆 于祥明)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