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地方:距北京天安门30公里,距首都机场25公里;城区内,有8所大学和20多个国家部属单位;每5-10分钟就有一趟公交车发往北京;跑在路上或停在小区里的私家车,90%以上都是京字头的牌号;10多万常住人口中,90%以上来自北京,固定电话一机双号:一个010,一个0316。
这就是被人戏称为“北京编外郊县”的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县级市)燕郊开发区(下称“燕郊”),“不是北京的北京”。
这里,随处可见的是“京东燕郊”这个模糊的名称,初来的你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身在何处,而这里的许多人也有意无意地忽略着河北这个“尴尬”的身份。
面对绝佳的地理位置,当地政府部门也在谋划着“天子脚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提出“变近(京)为通(京)、全面融入、依托北京、面向世界”的理念。
2006年10月21日,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发布,报告提出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的概念,并提出了建立“新七环”的设想,将京冀交界处连接起来;报告还提出,有计划培育燕郊等京津周边既有中小城镇,作为带动周边地区的增长点。
北京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北京在做整体城市规划的时候,的确在考虑周边的这些卫星城市。
随着区域发展的需要,燕郊这个副县级的开发区和首都北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在规划上打造共赢点。
尽管“燕郊将划归北京”的说法已经流传了30多年,但燕郊融入北京的真正举动却是近几年的事,其中,最大的“动静”是从最敏感的房子开始,而这种“动静”又在某种程度上让“划归北京”的说法继续流传。
在许多人看来,“融入”的终点似乎就是“划归”。
燕郊在许多北京人心目中,是一个房子很便宜的地方。“到燕郊买房去”,已成为许多北京人的选择。
到燕郊买房去 燕郊在哪里?
在全国地图上就可以看到,河北廊坊市有三个县市(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是河北省的一块“飞地”——这三个县市被包围在北京市与天津市之间。与河北省其它大部分区域是分隔的。燕郊开发区便是三个县市中距北京最近的三河市的一个省级开发区。
坐车沿着京哈高速出北京通州往东走,不到15分钟,你就会看到一段无水之河。就是这条目前只能取沙而少有河水的潮白河,将岸的两边分成了两个世界——西岸是首都北京,东岸则为河北燕郊,因春秋战国时期地处燕国国都的城郊而得名。
燕郊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炜曾向媒体介绍,虽然与北京咫尺之遥,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和河北都没有对燕郊进行过投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燕郊没有形成任何工业基础,直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大量隶属于国家部委的单位从三线回流,进北京进不去,阴差阳错地进了燕郊,才为燕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的退休职工钟钒告诉《中国经济周刊》,1974年,钟钒所在的单位——原冶金部第五勘测大队进驻燕郊,成为第一个在燕郊安家落户的国家部属单位。随后,一些国家部委的科研院所陆续到来,让“燕郊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1992年,燕郊被河北省批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7年之后上升为省级。据钟钒介绍,燕郊成立开发区的时候,由于缺少人才,就从每个部属单位抽调人员,“我们单位还抽调了两个,干的非常好。可以说,这些部属单位为燕郊开发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是眼看着燕郊发展起来的,2002年以后,燕郊陆续进行了大面积拆迁,盖起了楼房,修整了道路。我们那时学车,就在开发区的路上,路又宽又平整,人和车都少。空气也是出奇的好,天总是蓝的。”
因为有着多家部属研究院所的优势,燕郊在国家一分钱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开始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北京东部一个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然而,人们对燕郊的认识,却是后来从房地产热开始的。
10万北京购房者,使燕郊房价5年翻4番
“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在北京郊区买了套房子,收楼那天,我流着泪用颤抖的手掏出手机准备告诉家里人,这时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河北移动欢迎你!”
2006年,这条带点心酸的短信开始在北京和河北流传。
“这短信说的就是我们。”一位在北京西三环附近上班、却在燕郊买了房子的打工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老家人还都以为我混得多么出息,已经在北京买了房子呢,其实一条河就已经把自己拦成河北人了。”
与北京有着巨大落差的房价、离北京很近的距离,以及买房即可落户的诱惑等因素,都成为许多在北京生活、工作,有或没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在燕郊置业的现实选择。
2004年,北京确立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多层次空间新发展模式,新城市规划的出台,使京城的经济带向东偏移,促进了以燕郊为代表的京东楼市发展。燕郊与河北涿州、固安等地有幸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幸运儿。其中,燕郊尤为火爆。
三河市房产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燕郊常住人口约25万,其中有10多万人在城镇居住,全部是2002年以后买房入住的。在房地产购买和入住的人群当中,90%以上来自北京。
巨大的置业潮让燕郊的房价快速攀升,从2002年的1000元左右/平米到现在5000元/平米的均价,5年内增长了4倍。即便如此,与北京动辄过万的房价相比,燕郊的房价依然低得迷人。
“户口让我的孩子今后可以在燕郊上学,也让我免去了回老家办理相关事情的烦恼。”2005年就在燕郊买下一套住房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当时购房的价格是2850元/平米,比她看好的北京通州的房子每平米便宜将近2000元。据她介绍,从2002年开始,燕郊的房地产就开始渐渐升温了。“当时房价不过1000元左右,我的好几个老乡都买了两套以上的房子进行投资,我已经属于后知后觉了。”
“买来自住的大部分是在北京创业的年轻人,或者是北京工作的中年人给外地老人买来异地养老。”燕郊某房产中介公司的梁经理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2002年前后燕郊放量的楼盘以低层低密度的田园式小区为主,因此投资的比例也不少,全国各地的都有。不少人在燕郊的房子不下两三处,不装修更不入住,就放在那里等着升值。这也让燕郊的好多小区入住率不足30%,有些小区甚至成为老年人集散地。”
2007年,燕郊楼市集中放量。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燕郊目前在售项目将近20个,其中不乏上上城、潮白人家、纳丹堡这样的百万平米以上的项目。
“不是北京的北京”
燕郊一位地方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笑称,与平谷、怀柔等北京郊县相比,现在的燕郊更像是“不是北京的北京”。
走在燕郊的街道上,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北京的气息。
连接北京和燕郊的930路公交车每隔三五分钟就开过一辆,满大街都是挂着京字头牌照的小汽车,甚至连许多店铺和单位的电话都使用北京的区号。
“别看这里现在归河北,可早晚是要划归北京的。”在燕郊看房的“北京人”,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售楼人员这句信誓旦旦的话了。燕郊一位房产中介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在燕郊购房落户已经有了限制,现在不买,以后再想买房落户就难了。“限制落户,就说明燕郊有了划归北京的可能,要是无条件地落户,人太多,北京想要也不敢要了。人多负担大嘛。”
“2004年底京哈高速路上的白庙收费站将拆除”、“2005年朝阳北路和两广路修通连接燕郊”、“北京地铁修通到燕郊”、“2008年前潮白河注水”、“新七环将燕郊纳入北京”,“机场路到首都机场只需15分钟”、“社区配备开往北京的专属班车”......
尽管目前几乎无一实现,但在房地产开发商打造的概念中,燕郊和北京似乎已经越来越近了,近得似乎一觉醒来,燕郊就属于北京了。
超载的燕郊
“开发商售房时告诉我,电话有北京和河北两套,接打都是市话。可是入住以后才知道所谓的北京号不过是交换机,北京的朋友打我家的分机号码经常是无法接通,到头来依然要挂长途。”在燕郊购房的徐女士说。而她的手机费,已经因为入住燕郊每个月至少增加了100元的漫游费用。
“1997年六小新建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预计到现在会有这么多外地人涌进来,你看,我们学校现在每个班级都70人以上了。这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位于燕郊中心地段的三河六小的赵校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学校难以承受大量移民孩子的到来。据他介绍,从六小分立出去的七小,目前情况也和他们差不多,每学期开学,都有很多嗷嗷待进的孩子。
“上个月一个周五的晚上,我领孩子上完课回家,大概是晚上9点左右,衣服还没有脱完,整个小区就又漆黑一片了。”家住星河皓月小区的高扬(化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之前的几天,家里几乎天天断电,而燕郊开发区供电局给出的说法是那几天更换变压器,以后就可以不再停电了。“但是谁想到停电却越来越频繁。而近在咫尺的楼盘工地上却灯火通明。”经常性的停电现象改变着燕郊居民的生活习惯。多年不见的蜡烛又成了许多家庭的生活必备品。手机电池充坏,冰箱晃坏的事不时发生。住在紫竹园小区的郭先生至今心有余悸,不敢使用家里的台式电脑,而专门买了笔记本。
40分钟到国贸的便利交通是燕郊开发商打造的另一个概念。2007年以前,由于930班车没有全天开通,出行的不便一度让燕郊的白天冷冷清清。这样的状况在2007年930班车全天开通以后很快结束,但燕郊居民发现,自己真的很“北京”了。
“现在上下班的时候,我们已经和在北京挤公交一样疯狂抢座了,赶的点不好的话,连来3辆车你都不一定能有座。”徐女士说,很多时候不是北京城内的华贸桥、国贸桥堵车就是通州区北关堵车,堵上一个小时的也是家常便饭。40分钟到国贸已经成了理想时间。
如果晚上加班赶不上930的末班车,则120多元的出租车费更让在北京工作的燕郊居民苦不堪言;由于从燕郊返京大多是空驶,正规出租车大都不愿意去,很多时候只能打“黑车”。
930班车所属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930班车从最初的10几辆发展到现在的100多辆,仍然不能满足燕郊人的出行要求。“现在燕郊置业的入住率只有30%左右就已经这样拥挤了,真的住满了,不知道交通会糟糕到什么程度。”
面积仅80平方公里的燕郊,随着5年内10万“北京人”的急剧涌入,相关配套设施捉襟见肘。这个置业的天堂正在失去它原有的亮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