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上海房屋维修基金进入股市一事,似乎已经在上海房地局的正面回应中画上句点。根据上海房地局的解释,3亿元房屋维修基金当年确实以购买国债的合规方式投资,但因委托方汉唐证券出现挪用资金危机,为规避风险,不得不将这笔投资转为股票,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历史遗留问题。
昨天,有专家表示:房屋维修基金当年为何委托证券公司购买国债,而非自行购买?债券投资转移成股票投资,并一直处于冻结状态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未来的股权投资收益如何切实分配给维修基金缴纳人?这三个主要问题成了业内外关心的话题。
维修基金是否委托理财?
作为上海市房屋维修基金管理职能部门的上海房屋维修基金管理中心,自2004年起持股三家上市公司,目前,该中心分别是西飞国际(000768)、华东科技(000727)和广聚能源(000096)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持股量和持股比例分别为12558611、22064779、19921821股和2.005%、6.143%、3.773%。
分析人士指出:“维修基金入股市肯定是违规的,这和社保等一些资金违规投资没有区别。”据悉,三年前就有人提出并分析上海房屋维修基金持股三家上市公司的合规性问题。三年后,在中央严查公共资金违规操作的风口浪尖上,这一事件逐日升级。上周五,上海房屋维修基金管理中心直接主管部门上海房地局出面澄清事件前因后果。“这个事情是讲得清楚的,……我们是睡得着觉的。”上海房地局副局长黄永平当时称。
据上海房地局的解释,2003年8月,上海市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委托汉唐证券购买3亿元国债。在得知汉唐证券违规操作,将代购的国债质押以套取资金,并陷入破产危机后,为安全起见,到2004年8月,将这笔国债转变成了股票。
金融人士介绍,法人主体可直接向银行购买国债,之所以选择证券公司委托购买,原因大多是证券公司有权进行国债回购,套现后进入其他投资领域。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三年前,有报道称,上海房屋维修基金管理中心等五家上海机构名义上与汉唐证券签订了委托国债投资协议,但在协议之外,还签订了一份《委托国债投资补充协议书》。合同除约定委托方将资金委托给汉唐证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国债投资管理外,还约定:“在委托有效期内,汉唐证券可以进行相应的债券回购,并对回购出的资金具有使用权。”
“我个人认为,这和委托理财基本是一回事。而维修基金等公共资金进行购买国债等以外的委托理财业务是不被允许的。”分析人士指出。
截至发稿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还未能就该协议的真实性与上海房地局相关人士处证实。业内人士介绍,在证券公司违规问题集中爆发的2004年,证券公司通过国债回购业务融资并挪用的做法十分普遍。
股票为何被冻结?
对于维修基金所购国债如何转换成了股票的问题,上海房地局的解释是,由于汉唐证券存在严重的“欠库”问题,使维修基金委托其所购国债面临风险,为防止被“强行平仓”,当时不得不以实名制购买股票。
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委托人委托证券公司投资国债或股票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证券公司名义或拖拉机账户名义购买股票,一种是以委托人实名方式购买。一旦证券公司出现法律纠纷,被冻结的资产一般不包括委托人实名方式购买的股票。
但是,根据上海房地局的解释,目前,维修基金管理中心所持三家上市公司股票处于被冻结状态。“不排除一种可能,这些股票与汉唐证券的违规资金有一定的关系。”分析人士称。
股票收益归属如何明晰?
受益于近一年多的强劲牛市,上海房屋维修基金管理中心以3亿元资金“不得已而投之”的三只股票收益不菲。粗略估计,股票市值已经达到8亿元。
对于这些股票的处理办法,黄永平副局长称,由于这部分股票处于被冻结状态,现在尚无法判断能收回多少资金。股票解冻后,将渐渐退出,且增值部分“将全部回报给业主”。
上海某金融专家告诉记者,公共资金入股市的现象并非个案。“未能收回的原因与利益主体的逐利趋动有关,但多数是历史遗留问题的不得已的结果。长远来看必将逐步收回。”
上海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伟则表示,维修基金从缴纳到使用有5至8年的资金闲置期,这一期间,对资金进行有效的增值保值是合理的。但是,必须综合风险因素,最重要的是,要将投资收益的分配透明化。“将全部回报给业主的说法过于笼统。这才是体制漏洞的核心所在。”一些专家称。(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