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上八点半,北京合作建房发起人于凌罡早早来到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在几乎空无一人的招标大厅第一个递交竞标方案,竞标花园北路25号地。此时距离唱标还有整整一个半小时。而就在同一个房间里,3年前的4月8日,于凌罡在这里向国土局的有关领导汇报了合作建房的设想,并且得到了认可。3年过去了,于凌罡拿地的梦想依旧没有实现。
于凌罡手握9900万
实际上,于凌罡的投标额对于外界显得毫无意义。因为260位合作建房的参与者的资金早就在于凌罡的实体公司合作蓝城的网站上公布了——9900万元。
开标之前的于凌罡显得颇具信心,也很轻松,和熟络的房地产记者频频打招呼。
花园北路25号居住用地和以往挂牌拍卖“价高者得”的方式不同,而改为招标的方式。于凌罡始终认为招标的形式对合作建房者更有利。
“如果挂牌拍卖,举牌的时候我手都会抖。”于凌罡对记者透露。“每举一次,就意味着参与者每平方米又得多付更多的血汗钱。”
“招标对于我们来说压力要小一些。参与者的争议也会小一些。”
华远报价1.35亿
10点整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正式公布了花园北路25号土地转让标的——9310万元。于凌罡的出价高出标的590万。不过随着唱标的开始,于凌刚手中的9900万就显得有点不够用了。8家房地产公司的投标额均超过了1.1亿,而任志强的华远房地产公司的投标额更是达到了1.35亿元——对于一块仅仅1.9万平方米的地块这已经算是高价。
唱标刚一结束,于凌罡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仍有希望。”
于凌罡对记者表示:“按照他们的报价最后盖成的房子至少比我们的每平方米多2000元!”“当然,最后这个结果不完全由老百姓承担,但是这个成本必须由房地产公司的股东承担。”
对于房地产公司报出的高价格,于凌罡甚至质疑房地产公司评估的水平,“凡是超过标的20%的报价,也就是说超过1.12亿元的投标的地产公司的评估都不专业。”
不过,于凌罡也强调,招标不只是看投标额的多少,还要考虑很多综合因素。从以往招标的经验来看,向来报价第一的一般不会中标。
于凌罡认为合作建房最大的优势是不愁销售,不会造成土地的囤积。政府、银行、老百姓利益都能保证。言语之间惟一遗漏的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益。
目前北京85%的房地产项目3年内无法按时交付,35%的项目甚至10年内无法交付。大量的土地闲置,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对政府的税收也是一种损失。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把地卖给我们。”于凌罡对记者表示。
希望渺茫 仍存一线
尽管于凌罡对记者一再强调期望政府多考虑社会效益,但是记者从拿到的竞标评定办法中发现并无社会效益一项。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田锋对记者表示,社会效益涵盖在“综合印象”当中,并表示参审的7个评委将会综合考虑。不过记者发现“综合印象”总分只占百分制的5分,即使能拿满分对最后的结果影响也不大。
由于于凌罡此前一系列的拿地失败,不能排除此次再次失利的可能性。如果投标失败,260个自建房的参与者要分摊投标的前期成本。这些前期成本主要用以发放工作人员的工资。“平均下来,每户要负担500元左右。” 这是必须担待的风险,于凌罡对记者表示。不过一切要到3月20日中标结果公布之后再做打算。
另外记者也发现,于凌罡的名字并未出现在260个参与者名单之中。(罗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