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6日电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房产业内人士表示,通过财税费经济杠杆、行政管理两种手段,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国土地管理的逻辑思路已经非常清晰。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土地调控的重点,房产业内人士表示,通过财税费经济杠杆、行政管理两种手段,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国土地管理的逻辑思路已经非常清晰。这不仅决定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还事关其他财税金融调控政策能否落实,以及整个社会的分配公平。
引导资本流向
“耕地易被收益比较高的产业占用。所以必须强化耕地管理。”土地问题专家、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说。王小映认为,如果中国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被突破,其结果将出现农业生产危机。如果出现这种局面,由于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的刚性,一时间将很难恢复生产,从而形成一连串危机——“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原因所在。”
不仅如此,王小映分析认为,目前存在的工业用地“零地价”出让等问题,还会误导社会资本投资,造成资本流向不合理,加剧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并导致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失灵。“因此,必须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使工业用地的价格基本反映区域投资成本。否则,容易滋生土地投机行为,以及造成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土地专家张跃庆也赞同,“土地出让的不公平,其实质是公共资产流失,对全社会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经济行政“两手抓”
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管理的具体目标明确后,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明确提出了“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切实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预算”、“落实土地督察制度”等非常具体的政策手段。
“可以归结为经济、行政‘两手抓’。”原土地管理局局长、现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邹玉川说。他认为,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属于经济手段;土地督察制度属于行政手段。
“仅仅依靠土地行政管理控制土地使用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经济杠杆去调控它。”邹玉川说。
张跃庆向上海证券报表示,财税政策是经济手段中的关键点,由于土地制度不完善,本应给国家的收益,被开发商赚取。为此,要特别加强房地产在持有环节的税收。同时,“行政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张跃庆认为,土地督察制度恰恰弥补了经济手段的不足。
虽然中央政府各种调控政策日趋完善,但是政策能否落实仍是一个问题。张跃庆认为,由于某些时候中国目前中央和地方在土地利用上的利益不一致,因此,通过建立土地督察制度,才能保障地方政府落实政策。(于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