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关,新婚燕尔的小杜心中却感到闹心不已。
小杜的不爽来源于从银行贷款的一波三折。因为积蓄不多,去年11月,为了能和相恋4年的女友结婚,二人准备在广州老城区买一套价值60万元的二手房,七拼八凑凑足了20万元用做支付新房的首付款,剩余40万元准备从银行贷款。如果贷款期限为20年,小杜的每月供款额度应为3303元,而他们两个人的月工资总额加起来只有5000元,月供款超过月工资总额的50%,某大型银行以此为由拒绝了小杜的房贷申请。
于是,小杜来到另一家银行咨询,得到的回复却是:年底银行信贷收紧,除一手房按揭外,其它各种房贷已基本不予受理了。两次碰壁后,小杜心中着实感到委屈,“不过是想买套房结婚,什么时候开始从银行贷款就像虎口拔牙一般艰难?”
其实,银行信贷有“前紧后松”的惯例,每年年底银行贷款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紧。然而,2007年底银行信贷收紧得有些过早,并且房贷政策更加严厉。
房贷
“寅吃卯粮”掏空额度 二手贷款被拒门外
去年9月,央行一纸房贷新令,成为银行信贷收紧的明确信号,规定对于第二套住房贷款将执行“首付不低于四成,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新政,目的在于压制炒房行为。令小杜不解的是,自己并无意去炒房,只不过想买一套二手房自住,为什么也被拒之门外?
“现在银行已不能单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风险的角度来考虑放贷了!”某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事实上,在房贷新政出台之前,坊间已有传言称,由于去年上半年银行信贷放量过猛,银行已开始透支下半年的信贷额度。“在贷款额度不足的情况下,相较一手房的部分优质客户,二手房的购买者并非银行争抢的重头戏。”
据透露,银行现在已是“寅吃卯粮”,有的银行为了满足客户贷款需求,甚至鼓励已贷款的客户提前还贷;并用提前还贷的资金再次放贷,以弥补无钱可贷的窘况。
农行广东分行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一贯采取较为严格的放贷政策,农行的房贷市场份额本来就不大,对于有意向提前还贷的人,银行会鼓励这部分人选择提前还贷,来弥补银行的资金缺口。
消费贷款 去年增速料将超标 有银行已不予放贷
其实,去年下半年的信贷收紧已不仅表现在第二套房贷和二手房贷,甚至已波及消费贷款等领域。部分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个人住房消费性的贷款也暂时不予考虑放贷。
消费贷款同样出现紧缩,与其高增长幅度不无关系。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达3.5万亿元,同比增加7200亿元。国泰君安的一份投资报告预测,去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达3.6万亿~3.7万亿元,贷款增速为17.2%左右。
而按照2007年央行对新增贷款的控制目标15%来看,这个增速显然偏高。
盘点 “组合拳”紧缩信贷 冻结逾万亿资金
贷款高增长的同时,央行的紧缩令也接踵而至。为了收紧流动性、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去年央行已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去年初的9%提高到14.5%,为20多年来最高。据测算,当前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0.5个百分点,就能冻结银行资金1700多亿元,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去年银行冻结的资金总额在18700亿元以上。
此外,去年央行6次加息,对银行信贷投放也形成冲击。其中,有3次采取的是“非对称加息”,存贷款利差进一步缩小,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避免利益向银行方面倾斜,有利于抑制银行房贷冲动。
通过市场手段调控的同时,监管部门也打出“组合拳”。去年12月11日,央行银监会再次联合发文,对“9·27房贷新政”做了补充规定,主要明确了三点,首先,以家庭为单位界定第二套房;其次,无论是否还清贷款,再贷款买房均视为第二套房;第三,公积金贷款列为第二套房的参考范围。也就是说,如果此前已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再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时,仍将按照第二套房执行。
某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认为,补充通知体现了监管部门进一步收紧银行信贷的决心。此前,力图通过以个人为单位界定第二套房来“从宽”放贷的银行,不得不重新调整政策,此时银行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已经不大。
预测 信贷额度前紧后松 贷款增速将达14%
有报道称,今年信贷增长指标将在12%左右,对于贷款超标银行,央行将采取发行定向央票等惩罚性措施。但对此业内的看法并不悲观。民生证券厚峻认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一定的惯性,起码上半年不会从增长过快急速刹车。国泰君安相关人士也表示,今年银行贷款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预计其实际增速仍将在14%左右,因此银行贷款增长仍将是支持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基础。
“今年的宏观调控会贯穿全年,紧缩现象会继续。从全年贷款的分布来看,可能会呈现出‘前紧后松’的现象。”中海基金投资部某人士认为,在CPI指数高居不下、中国经济过热的形势下,如果通过上半年的信贷收紧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的话,下半年的信贷估计会有所缓解。
记者从多家银行获悉,目前这些银行都在制定年度贷款额度的计划,呈报总行审批。就目前记者得到的消息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有银行透露,今年的年度放贷额度可能削减1/3甚至一半。下半年的形势能否好转,还要看上半年的CPI数据。(记者 乔倩倩 袁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