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开发商在项目中采用了某几项节能设备和技术,并将其作为楼盘的卖点推销给消费者。这些技术虽然都具有较好的节能作用,但在未经过整体配套设计的情况下,住宅的舒适度指标和整体节能效果很可能没有提高。五合国际总顾问刘力博士认为,这些建筑可能称为“伪节能”,真正的节能住宅不是指节能设备产品的节能,而是整套住宅产品的节能。
建筑节能不是口号
从表面上看,时下开发商推销房子需要卖点,所以就要寻找卖点,凡是能够帮助销售的方式都乐于尝试。随着建筑节能市场逐渐红火起来,一些开发商把“节能”当作卖点,借机炒作,偷换概念,于是出现了各种奇怪的宣传口号。
刘力博士表示,目前一谈到建筑节能指标,惯用的方式是节能百分之多少,这就存在比较基准和比较方法的问题。对此,国家规范中都有明确规定,而普通消费者是不太了解的。于是有些开发商就偷换这一概念进行炒作,将自己的楼盘不负责任地标估一个较高的值,去吸引消费者,而现在又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可以对竣工后的建筑进行检测,于是这些炒作的手法得以瞒天过海。
事实上,节能设计是一项严谨、系统的技术工程。而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很多人的目的仅仅为了抢占市场,并没有踏实认真地考虑如何去解决节能问题,而只是停留在政策或口头上。
炒作节能概念 规避实际效果
刘力博士告诉记者,如今建筑节能中多数处于“重手段、轻目的”阶段,开发商着力宣传的是节能技术。比如:项目采用了什么样的太阳能热水器,断桥铝合金、双层中空辐射玻璃,高效门窗甚至进口门窗,外保温材料多么厚……强调的都是单项技术或是节能技术的堆积。每项技术都是为了节能而设计出来的,但如果只是把它们简单地堆积在一个建筑之中,最终能不能达到整体节能的效果不得而知。“这就像购买一部汽车,并不是把世界顶级的汽车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就一定能成为一辆最高级的汽车。汽车的价格差别由其内在技术性能决定,比如马力、速度、安全性、油耗等,没有哪个汽车经销商只炫耀汽车各零配件的数据,而回避整车的性能与能耗指标。”
具体的节能技术成了开发商推销自己项目的手段。有的开发商会把节能产品集中放在售楼处,甚至附上产品说明书、保修卡等全套资料,其目的就是要证明该项目采用了进口的设备和技术,于是成本上升,房价就提高了。目前的购房者还不够理智、成熟,他们的关注点仍然停留在比较初级的信息层面上,如:区位地段、户型、面积、朝向、建筑风格,精装修还是毛坯房,对于住宅的整体性能指标并不关心。
如果消费者精明的话,向开发商问两个问题就可以。第一是住宅的舒适度指标,包括室内温度、湿度、物体界面温差、空气的流速、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新风量等,这些都是衡量居住舒适与否的标准;第二就是住宅的能耗,应该关注整个建筑的能耗降低了多少,是低能耗、微能耗、还是零能耗住宅。如果购房者不了解这些,开发商很有可能不提供类似的信息,只介绍各种技术细节。
刘力博士认为,现在有些开发商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宣传节能技术就是“长板”,绝口不提“短板”——节能效果。开发商在意的是卖点,缺乏配套的概念。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房子的品质,降低能耗,而不是抬升房价。如果目标、配套整合、成本这三个条件都没有做到,楼盘使用了再多的技术又怎样,它们还是“伪节能”住宅。
“伪节能”反成涨价理由
在一些新建项目的楼书中,零能耗、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之类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广告语层出不穷。一般人以为的环保节能建筑势必昂贵。
事实上,在这一领域中,节能技术也针对不同标准的住宅分为几档。我们针对国内市场提出过“环保节能设计标准”,其中提到三种不同的节能模式:低度模式使成本增加50至100元/平方米,中度模式使成本增加300至500元/平方米,高度模式使成本增加1200至1500元/平方米。低度模式是指达到国家节能规范并保证一般的舒适度。高度模式是指达到欧洲节能标准,如:采用辐射式采暖制冷、置换式新风等,既能够保证高舒适度,又不受气候影响。中度模式则介于这两者之间。此种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以及节能程度来执行,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事实上,项目的投资增长5%,就可以达到一般的节能效果。我们应该在节能建筑市场疾行之时,谨防一些打着环保节能旗号,实为虚夸概念的“伪节能”住宅,它们除了徒增售价,并无实际功效。
德中建筑协会副主席卢求告诉记者,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消费者关心的只是住宅产品最终能够节约多少能源,随之节省多少费用;而不是关心到底采用了哪些节能设备或技术。在购房的过程中,消费者对住宅的各项指标并不是特别清楚,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名词。有些开发商就会抓住客户不了解的东西来宣传,把房子描述得好像是很舒适的高档产品,产生一种假象。(洛涛 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