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19l2年5月到北京任职,开始了他十余年的“京漂”生涯。“京漂”现在称为“北漂”,其实还是说“京漂”更确切。因为,中国历史上首都不一定在北京,而有许多人会因为政治理想或文化理想而漂在首都,他们都算该“京漂”。历史上最著名的“京漂”可能是杜甫,作为没有正式职业的文学青年,杜甫曾长期漂在长安。长安的生活成本很高,杜甫过得很辛苦,到处蹭饭吃。他的后辈白居易在还是文学青年的时候曾去拜会当时的文坛领袖顾况,顾前辈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居大不易”。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京漂”族“居大不易”呢?在今天,自然是住房。因城里租金高,“京漂”们往往住郊区。而从历史上看,“居大不易”的原因主要是米贵——这一点从“长安米贵”、“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枝)之类的成语可见一斑,至于住,却并非那么让人苦恼。
以百余年来北京的房屋售价与租金来看,像鲁迅这样的“京漂”族并不需要为住房而苦恼。鲁迅在北京租过房,也买过房。刚到北京时,鲁迅住在他的作品里经常出现的S会馆,即山会邑馆,“山会”指山阴县和会稽县,这两个县是清代绍兴府所在地。鲁迅在山会邑馆写出他的成名作《狂人日记》等作品。北京历史上有许多会馆,大多是京官为了方便家乡读书人来京应试及候补官员暂住捐建的,同乡求居例不交租,或只交很少一点管理费,鲁迅当时交的租金也不多。
到了1919年,为了全家团聚,鲁迅和周作人花了3675元买下八道湾11号一座“三进的大院子”。1924年,鲁迅花不到1000元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的一套四合院。中国历史上货币的购买力以米价来衡量最为可靠。1919年、1924年北京的米价每百斤平均价格分别为5.35元和7.94元。这就是说,八道湾房产约值7万斤米,以现在米价2元一斤来算,大概值14万元钱。同理,西三条四合院房价约值12500斤米,相当于现在的25000元。鲁迅的收入,包括教育部月薪300元及稿费、讲课费。这样看来,八道湾房产约需鲁迅一年的工资,而西三条四合院只值两三个月的工资。
也许有些人会说,鲁迅收入较高,难以看成通常情形。据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主持的调查,1927年北平小学教员月薪是38元至50元,年薪大约是500元,买西三条四合院那样的房子,两年工资就行了。而小学教员的生活,在当时被认为“素称寒苦”,只能算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
那么,租房情况又如何呢?晚清名士李慈铭在户部当官,租住了套有20多间屋子的豪宅,月租在光绪六年(1880)之前为4两银子,光绪六年之后涨到6两,以6两算,平均每间房的租金大约是15斤米。1923年8月,周氏兄弟失和,鲁迅搬出八道湾,在砖塔胡同租住了三间房,月租8元,按当时米价,约值100斤米,平均每间租金为30多斤米。1927年北平小学教员每户住房平均4间,房租平均6元,每间租金约值15斤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据1952年北京各省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当时会馆房屋每间月租通常是十几斤米,比较高的云南、陕西两省会馆的月租21斤米,这个租金大致就是当时的房租市场水平。
从历史上不难看出,自晚清至民国约百年内北京房租相对稳定,大致是每间房月租十几斤米。由于房租和房价正相关,所以有理由相信房价也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状况的存在,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土地、房产产权属于私人,个人情况各异,房价是难以人为调控的,反映的是市场的真实水平。而当下北京房价高得让工薪阶层消费不起,显然已经脱离市场规律,房价能否理性回归,路程还很长。(洪振快 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