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楼市疯狂的时期,一批批深圳人乘坐中介的免费巴士前往香港炒楼。如今,在香港楼市暴跌两成甚至三成的境地下,这些“吃螃蟹者”可做的选择已经不多:要么以损失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首期款的代价断供弃楼、快速止损;要么背上“负资产”和高昂的月供,拼死按揭狂赌未来。
一入市就亏77万港元
深圳白领吴毅把自己逼入了绝境:那套总价667万港元的豪宅,市值暴跌140万。他以亏掉所有134万港元首期款的惨痛代价,加入到香港楼市的“负资产”大军行列。
“我抵押深圳房产,透支信用卡,交了134万港元的首期,却也填不上香港那套楼的窟窿,现在我真拿不出钱来了。”吴毅用一句话概括了2007年购买香港豪宅后的后遗症。
2007年下半年,那是深港楼市水深火热的一年。狂涨多年的深圳楼市掉头往下,而萎靡数年的香港楼市却初现涨势。香港地产中介机构纷纷在深设点,提供免费的跨境巴士载客赴港买楼。
这年10月,在深圳买楼赚到翻倍利润的吴毅,抱着自住和投资的双重意愿,坐上了开往香港的免费巴士。吴毅说,当时那辆巴士上坐满了深圳客户和全程陪同的中介代表。
“大家都在算,都在签,感觉被即将到来的暴利冲昏了头。”与记者接触过的其他深圳炒楼客一样,在风险不明、程序不清的情况下,吴毅被一种“买下马上就可以赚上百万”的冲动所主宰。
一套总价667万港元、面积120平方米的住宅,吴毅懵懵懂懂地在合约上签下了名字,并当场支付9万多港元的定金。但当他随后上网查证该楼盘的交易记录时,发现与他临近的几个相同单位,香港客户的成交价居然只有590万港元。
如果吴毅当时选择放弃,他的损失只有9万港元,但他决定继续这场赌局:将134万港元的首期款打到了香港发展商的账户。
负资产困局进退两难
为了凑齐投资香港楼市的134万港元现金,吴毅将深圳的一套住宅做了消费贷款,还借了30多万元的高利息贷款。吴毅所等的,就是香港中介描画的“过两个月就可赚20%”的美好图景。而当时香港楼市也的确处于稳步上升的区间。
香港地产代理商总会主席李纯鹤说得很直接,许多内地人到香港就是想炒楼花,下个两成左右的定金,然后等待香港楼市升值,在按揭手续来临前,将房子高价出手,赚香港本地购楼者的差价。但没想到香港楼市受金融海啸冲击,突然掉头往下,把许多想赚香港人楼款的内地客都套在了香港地产市场。
李纯鹤说,在2008年一年间,香港楼市至少下跌两成,有些片区的豪宅下跌还超过三成。
在不停付款挺过了2008年后,吴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越来越危险,4月份就要进入供楼期,即使按最长的25年贷款来算,他每个月要交2.2万港元的月供,深圳这边的消费贷款也要还,更可怕的是,根据合同他还要再一次性缴纳一成的首付款:67万港元。
“现在问题很严峻,如果我凑不齐这些款项,香港地产商就要收我的楼。”吴毅双手重重地拍在香港律师行发给他的信函上,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供又供不起,卖又卖不掉,我现在是骑虎难下。”吴毅说,前两天他查了一下他那套房产的最新成交价,只有520万港元。如果他这时卖掉房产,不仅首期支付的134万港元贷款血本无归,还要再贴上高额贷款利息。吴毅不知道,在香港卖楼也要交上一笔数十万港元的厘印税和中介费。
炒楼客多选择“壮士断腕”
“他这样做太傻了,陷得太深了。”深圳炒楼客赵女士评价吴毅时表示,怎么可以贷款去交如此高昂的首期。赵女士说,虽然她也是香港炒楼潮的受害者,但她在去年时就已不再搭理香港那套仍在自己名下的房产,虽然自己已投入了50多万港元的首期款。
尽管香港的律师打来电话,又发来律师信,但赵女士都以沉默作答。“律师后来发信过来,要求我签一个同意放弃房产的协议。”赵女士说,那份协议上写着,发展商保留继续起诉赵女士的权利,因此她拒绝签字。
记者采访的几名跨境炒楼者,都是以这种“断供弃楼、快速止损”的方式了结了香港的烂摊子,损失掉首期款,任由发展商去收楼。
背景
去年赴港买楼约有300宗
深圳中原总经理李耀智坦言,深圳中原也曾加入到带客户赴港买楼的行列之中,他表示,最高潮是在2008年年初,当时每周公司都会带20多个客户去香港看楼,而到如今,连一个团也带不出了。
在赴港炒楼的疯狂时期,到底有多少深圳人买了香港的房产,又有多少深圳投资者成为负资产?记者先后致电香港金管局、香港地产代理监管局和香港土地注册处,但这三个部门都表示没有统计内地人在港买楼的具体数据,也无法估算内地人在港的损失总额有多少。
倒是香港地产代理商总会主席李纯鹤提供了一组有价值的数据:2008年大约有300宗内地人赴港买楼的个案,这些买楼者的资产几乎全部缩水,其中绝大部分投资者要么放弃房产,要么沦为负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