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要倡导520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无法逃避“房奴说”甚嚣尘上的背景和语境。房子这种生活资料竟然成为我们的“奴隶主”,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结局。我们要承认,生活正在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制造新鲜的词汇,以及由此带来的资讯焦虑。我们焦头烂额,甚至没有深究这种词汇或者资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那么,是谁在制造“房奴”概念?谁在合谋这个“伪命题”?谁在给我们树立这个“假想敌”?我们需要不断地逼近事实和了解真相。如此,我们才能让520成为“房奴”的解决之道。
中国没有“房奴”
所谓“房奴”的悲惨境遇,通过各大媒体的报道,可能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善良的国人也对所有“房奴”的境遇给予了很大同情,“房奴”作为中国21世纪初的一个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然而,透过“房奴”现象追根溯源,究竟何为“房奴”?房奴一词是从何而来?面对日渐汹涌的“房奴”浪潮,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深究。否则,很可能手握重金的人,还在如“为奴者”般呻吟。
“房奴”一词源于香港,指的是购房人在房价较高情况下以按揭形式购得的房产,由于国民经济出现问题导致的房价大幅度下跌,但购房人必须按原按揭付款额支付银行按揭贷款的部分人群。从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但当东南亚金融危机降临后,香港楼价持续6年大幅下跌。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间变成了百万“负翁”。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个人以1万元/平方米购得的总价为65万的一套商品房,首付款是12万元,每月还款额是3000元。但因国民经济的某种原因,使得房价下跌导致你这套住房的价格降至6000元/平方米时,但根据他和银行按揭贷款的合同,他仍需要支付银行每月3000元的按揭款时,这时,他就成了被房子套牢的真正的“房奴”了。
从中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房子买来都是增值的,尽管房价也起伏无常,但从一个大的时间段来看,个别地区涨幅还是特别大的。一套顺义区的120平米的房子,3年内总价涨了20万,购买这套房子的“房奴”谭先生告诉记者:“真是幸福的房奴!”从他的表情当中,似乎看不到一丝后悔和“为奴者”的痛苦。
的确,中国没有“房奴”。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奴”发出“斯巴达克斯”式的呼喊?
累与痛的边缘,谁在奴役谁
中国特色的“房奴”是指那些因为买房、供房而影响了生活质量和生活心情的人,不管是购房者的自嘲,还是别人的调侃,都体现了一种对购房行为的态度。一边是一天一个样的房子的诱惑,而自己还是无房一族;一边是一天一个样的房价的上扬,而自己口袋里就那么点钱。买吧,担心承受房贷的累;不买吧,又得承受无房的痛。问题的焦点就是,在累和痛的边缘,你做何选择。
是房价奴役了“房奴”吗?我们来看看都是什么人希望房价跌?有房的人,别管是一次付款的,还是按揭付款的都一定不希望房价跌,希望房价跌的是现在还没有买到房的人。他们还没有房,所以谈不上“房奴”一说。
房价跌是不是好事?跌的话,第一,有房的人就成了真“房奴”,他们一定不同意,香港经济危机房价爆跌没看见一个购房人欢欣鼓舞的;第二,无房一族是否捞到实惠?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分析:房价如果大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部分的房地产业受到很大冲击,国民经济极有下滑的危险,这对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经济情况有很大影响,到时候,能抓紧机会买到降价房的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被那些有财力、有闲散资金的人抢购去,香港的李嘉诚一开始发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此。
但在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下,众多无房一族虽明知购房之后的累,但因无法忍受无房之痛,依然前仆后继的向国产式“房奴”进军。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房奴”
北京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曾放言:“成为房奴那是活该。”原因是不切实际的一步到位的购房观是不正确的,买房要量力而行。言辞虽然尖刻,但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有调查显示,目前31.8%的贷款买房者,月供占到收入的50%以上,而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月供不超过收入的1/3。
据了解,现在许多人购房不仅是个人行为,是家庭乃至家族行为,即“六一模式”——青年夫妻、双方父母共同出资供一套房。纵然这样,依然解决不了“房奴”的生活窘境,究其原因,从两个方面考虑,从个人购房来讲,是要提倡一种理性的消费购房观念,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能够保证每人都有自己的住房是不可能的,购房可以有一个过渡阶段,从租房、到购买小面积,再到大面积住房的消费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短短三百多字的“温总论房”,平和而有力、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中国住房问题的方向——形成有梯度的供应和消费。
从国家调控政策来看,政府也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给予真正购房人一些帮助,包括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推出和实施,虽然过程是曲折的,但道路确是光明的。相信“房奴”一词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总有一天会写入历史的长河之中。(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