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开发商缺席春交会 深圳楼市走出价格战险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一线开发商缺席春交会 深圳楼市走出价格战险境
2009年05月06日 09: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众多大牌开发商集体亮相,竞相促销,买房送宝马等故事,在今年深圳春季房交会上已经如同天方夜谭。“五一”期间的2009中国(深圳)春季房地产交易会暨城市土地展,和以往春交会大不相同,品牌开发商近乎集体缺席,深圳参展房企仅25家,参展楼盘41个,且优惠促销活动极少。业内人士表示,楼市回暖、库存减少,增加了开发商的底气,深圳楼市价格战时代已经过去。

  开发商看淡春交会

  往年的春交会基本都是品牌地产商的天下,万科、中海、招商、金地、华侨城等大腕几乎都会参展。但今年除了中海,其余四个品牌集体缺席。唯一参展的中海地产,展位也很小。除了一线品牌,二线品牌中虽然有百仕达、深业、鸿荣源、振业、绿景以及佳兆业等企业参展,但今年有不少项目入市的京基、卓越、花样年、中信等也不见踪影。

  业内人士表示,品牌开发商集体缺席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项目需要到春交会推广了”。中原地产二级市场统筹发展中心副总经理周曜表示,这些大企业缺席的真正原因是已经无货可卖,自然也就不需要到春交会现场做推广。以万科为例,其目前在深圳的现房存货只需要大约一个月即可销售完毕,在建的楼盘也不多,而万科金域华府、万科第五园等的热销使得万科不需要以春交会作为推广的重点。

  今年一季度深圳楼市回暖消化了大量存货,3月份新房成交8509套,日均成交274套,环比增长45.7%;新房成交面积81.0万平米,环比增长50.0%。3月份全市新房成交均价11101元/平米,环比增长1.03%。这是自2008年10月份以来,深圳新房成交均价首次转跌为升。而与去年的3月份相比,深圳市新房的成交套数和成交面积同比上涨分别高达154%、150%。

  4月份深圳新房热销势头不减,成交总量为7694套、74.6万平方米。来自港置地产的最新统计显示,4月份二手房成交量也创出新高,共成交13477套,成交面积119.84万平方米,相当于去年4月份41.76万平方米的3倍。这一数据已与2007年二手房成交最高峰值基本持平。

  “这些数据说明,房地产市场成交已经毫无争议地回暖了。”世华地产市场研究总监肖小平说。不过,地产资深人士青忠贵却指出,万科、招商、金地、华侨城这几个开发商在年报里面都表示今年要降低成本,这也是缺席的主要原因。

  价格战一去不返

  深圳市国土房产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继3月份房价首次出现环比上升后,4月份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12331元/平方米,环比3月份大涨12.4%,比去年同期上涨3.2%,房价摆脱单边下跌走势。

  楼市回暖让开发商在价格上变得强硬,往年春交会基本是很多开发商蓄谋已久的销售时机,也是开发商大幅促销的机会,很多开发商会给出比以往多很多的优惠来吸引购房者。去年秋交会,侨香诺园就打出“买房送宝马”这样的营销噱头,中海地产“交20万抵60万购房款”也一样吸引人眼球。

  但今年这样的大幅折扣已经难觅踪影。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了解到参展楼盘价格虽然没有提高,但是优惠和平时相比,一般只有额外1、2个点的折扣,去年秋交会最流行的特价房这次屈指可数。“现在不是靠价格取胜的时代,为什么要有优惠呢?”一位在现场的开发商这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解释。

  即便如此,5月1日春交会首日,深圳市一手房成交273套、均价14005元/平方米,成交量约为去年秋交会首日的6倍。5月1至3日全市共成交623套新房,5月4日成交386套,相比去年秋交会放大超三倍。有专家分析,“五一”期间数据可能会有滞后,预计未来几天成交数据会放量。

  周曜表示,深圳楼市投资客开始增多,目前深圳的投资性购买比例已经从年后约20%上升到了30%。而近期“限外令”的解除,也让很多香港客成为未来购买的主力人群。根据深圳国土局统计,截至5月4日,深圳新房存量降至46569套,按照每月8000套的成交量,只需要半年即可消化。

  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成交量基本可以认定深圳房地产市场已走出深度调整,迈向复苏,春交会后成交量应该会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编辑:位宇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