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数据称南京楼市供需比1.3:1 房价不会大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官方数据称南京楼市供需比1.3:1 房价不会大涨
2009年04月20日 11:28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天10.3万人观展,达成购房意向2200组,现场认购成交517套。”昨日,南京春季房展会在一片“出乎意料”声中落下帷幕。主办方公布的各项数据显示,楼市回暖明显,好过预期。面对“形势大好”的眼下楼市,南京市房管局副局长郭宏定在昨日的春交会闭幕通气会上告诫,市场回暖虽确实存在,但大可不必担心房价会就此反弹或大幅上涨,因为目前商品房供需比仍高达1.3:1,并且还有众多在建楼盘即将上市。

  春交会4天成交517套

  昨日下午的河西国际博览中心,人气冷了不少,更多的开发商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家。谈及4天的展会,不少开发商坦陈人气不错。“出乎意料”“很是意外”成为他们形容此次展会时用得最多的词语。

  主办方公布的数据显示:4天来南京共有10.3万人次参观展会,其中有2200组客户达成了购房意向,517组客户现场认购了房源。这比去年春交会4天8万人进场观展,2000组客户达成意向,460组客户认购房源的数据高出一截。

  南京市房管局副局长郭宏定对于这样的结果同样感到意外,不过他对此坚信不移,“今年展会用了安检门,人数绝对是精确的”。他分析,如此多的人前往观展,一是市场有真实的购房需求,二是房展会作为市场风向标,大多数人还想通过展会感受市场动态。

  发放购房优惠券是南京此次春交会上受市民高度关注的一项惠民活动,组委会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春交会4天,共派发2.3万套购房优惠券(每套6000元,一人可领2套);其中春交会上成交的517套房源中,约一半房源使用了购房优惠券。

  楼市热销或告一段落

  对于眼下的市场,郭宏定说,一季度以来,楼市的确表现出了明显的回暖态势,具体为:房地产市场消费信心显著回升,交易量大幅增加。其原因包括政府政策刺激、房地产行业自身调整、刚性需求的集中释放以及开发商的有效促销等多方面。

  谈话中,郭宏定始终将楼市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不过,或许正是基于此,郭在谈及接下来楼市走势的时候表现出谨慎,他说:“只要中国经济能保持8%的增长,房地产市场就不会有大的波动”。

  在南京房管局官方网站上,一份有关一季度市场报告的稿子中,“谨慎乐观”四个字被用来预测上半年南京楼市的走势。私底下,不少房管部门的官员也表示,市场不可能持续一季度表现出来的热度,刚性需求集中爆发后,市场会相对稳定,保持在一个“度”。网上房地产显示,商品房这几日的成交量都只在200套左右,相比3月的日均299套有所减少;此外,二手房方面,4月上旬全市成交2629套,相比3月下旬的2776套已下降了147套。

  局长坦陈房价大涨不可能

  在4天的展会上,不少开发商也表示,对于后市他们要比专家、政府担忧得多。南京福舍置业顾问公司总经理史东坦陈,楼市如何走还得看大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年内宏观经济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而房地产作为其中一部分,不可能独善其身。

  郭宏定预计二季度南京房地产市场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消费信心有所好转;二是市场交易量会保持在一个水平;三是成交价格会基本稳定。郭宏定说,这段时间楼市回暖,可能很多人担心房价会再次大幅反弹,实际上没这个必要。“我们对这个市场有信心,但并不意味着房价就会大幅反弹。”郭宏定认为,房价不可能大幅反弹的原因有二:一是经过这一轮调整后,开发企业以及整个房地产行业都更加理性,相信开发企业会顺应市场,珍惜来之不易的局面;二是目前楼市虽去化了不少存量,但供需比仍高达1.3:1,且还有很多在建楼盘亟待上市。

  据悉,楼市正常的供需比在1.1-1.2:1之间,1.3:1表明市场仍有较多存量房有待消化。网上房地产的数据显示,截至昨日全市仍有4.28万套商品住宅待售,即便按照3月份8000余套的销售进度,这个量仍可卖半年。此外,此次春交会上包括仁恒江湾城、银城聚锦园在内的22家新盘亮相,这些楼盘都将在下半年陆续上市。

  南京农业大学不动产研究专家补充,房价大幅上涨不太可能,除了供大于求以及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外,现在的房价与老百姓收入相比仍过高。

  作者:徐关辉

【编辑:刘丛丛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