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地标从亚运会起步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也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其对北京所带来影响也不言而喻,为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而建的亚运村正是经济带动的代表。国家奥林匹克中心、亚运村和住宅小区、现代化的田径场、曲棍球场,体育博物馆和武术研究院及垂钓中心拔地而起。而其辐射区内的国际会议中心、五洲大酒店、汇宾大厦、汇园公寓,购物中心,汇珍酒楼、康乐中心和国际小学等,在当年成为了一整套集会议、展览、办公、居住、美食、游乐、购物于一体的“城中之城”。其整体地段价值的提升也确立了京北地区近10余年的领先地位。
地产价值向奥运看齐
从1990年起,奥运梦的憧憬同时也成为了地产飞速发展的向往,从申办1996年奥运会到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北京的整体城市建设也随着“申办”热情而不断加速。亚运会后有了亚运村。十年后,亚运村与中关村和CBD并列称为北京三大旺区。2000年,奥运会选址继续定位亚运村,亚运村价值随2001年申奥成功再次提升。曾几何时,亚运村是北京早期的高档商品房最集中的区域,即使在今天,无论是北五环外的商品房还是北四环边的二手房,其价值还仍在受奥运的影响而不断提升。以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为例,其强调住宅设计的创新性,居住生态性、均好性、现代性、满足多样居住需求的可变性及空间、造型的丰富性,用绿色的健康住宅实现真实的以人为本等等理念都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相合。可以说,北京地产受到奥运提升的其实不仅仅是价格,住宅的规模、社区的配套、居住的人文实际上都在迎来一次新的洗礼。
奥运催生建筑业的动力
对于地产,建筑行业水平的高低正是一个验证其行业基础的试尺。而奥运会的到来,正为北京的建筑行业水平注入了一次强心剂。早在2006年,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十五”期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增长,5年累计已达8500亿元左右。其中,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直接建设投资为290.1亿元。如果延伸至2008年与奥运直接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约为2400亿元;同时,北京房地产开发乃至房屋租赁业将升温,2005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额约为2800亿元,总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而由此产生的拉动行业其他相关产业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估量。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建筑市场容量猛增的局面在“十五”期间表现将尤为突出。其间,北京建筑安装总产值累计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年增加值预计会达到8%。中国特别是北京建筑业将因此成为奥运经济的直接受益者。
北京城建集团总承包部奥运工程项目经理储昭武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工程建设是建筑业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的大演练。运作方式的市场化、竞争主体的多元化、承揽任务的规范化,在给建筑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国建筑业的管理水平,加速其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未雨绸缪“后奥运”
从运作方式的市场化、规范化和透明化,促进了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到建筑业集中、兼并、整合的加剧,都在对这一行业进行着一次“洗牌”。但当我们看到“淘尽黄沙史见金”的同时,对“后奥运”的担忧也在不断提出。有专家指出,中国建筑业特别是北京建筑企业将面对奥运建设“高峰”与后期“低谷”的矛盾。虽然奥运能使北京建筑安装总产值在未来两到三年内累计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但是由于奥运工程的带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把北京2010年乃至更长一些时间的建设投资与建设项目“提前支出”,北京的建设高峰将被前移,后奥运阶段的“低谷效应”可能出现。
其实不仅仅在建筑行业,对整个房地产行业而言,“后奥运”的争论从申奥成功时便没有停息,这其中“房价”永远是第一话题。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剑曾指出:奥运举办国家和城市为迎接奥运会而投入的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了阶段性的经济加速发展,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由于举办奥运会的需要,北京市将要进行全方位的城市基础建设改造,从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这对北京房地产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但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奥运申办成功引发了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需求的过度预期,造成北京市住房的严重过剩。
自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就开始炒作“奥运概念”,北京的房价也随之不断上涨。与此同时,坊间也不断流传,2008年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的房价就会下跌。而当2008年地产以“冷”字开头时,尽管“正常现象”的呼吁不绝于耳,但相信关于“拐点”的争论将还会继续下去。而对于北京,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奥运会的影响也将久久影响着这座城市。(甘放)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