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郑州市花园路北段一套复式楼里,王华和伙伴抬起“郑州中基地产”的招牌挂在墙上。随着这家房地产公司的挂牌,郑州陷入冰封的个人合作建房正式破冰,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一切从简,中基地产“露脸”
走进这间租来的办公室,里面仅有两张桌子、一台电脑。除了墙上的“郑州中基地产”的牌子惹眼外,其他的一切都显得很简陋。
桌子上,一份“营业执照”和一份“税务登记证”显示,这里是新成立的“郑州中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地点。
由市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上标明中基地产的经营范围:房地产开发及经营、房地产咨询及策划。
中基地产发起人王华说,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有6个股东,此前都曾参与成立“温州郑州个人合作建房协作联盟”(详见9月11日今报“非常档案”),成立公司后,他们将以此为平台,把郑州个人合作建房进行到底。
“房东听说我们是搞合作建房的,把房租降了不少。”王华说,虽然目前已经有500多位市民报名加入合作建房,但他们没有向报名者收取费用。
银行介入,资金问题有监管
在王华等人之前,郑州出现了数次个人合作建房热,但均未成立合法的机构作为平台,只是建立了松散的合作社开展工作。
此后,合作社无法取得众多合作建房参与者的信任,连买地的保证金都无法凑齐,加之中途遇到的种种困难,致使郑州合作建房一直处于“动口不动手”的阶段。
作为合法机构,中基地产下一步将走向何方?
王华等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一家银行正在审查他们的各种合法证件,审查通过后,他们就会和这家银行签订资金托管合同,保障所有合作建房参与者的权益。
“有银行介入监管资金,参与者就不必担心资金安全问题了。”届时,中基地产将正式吸纳资金,依法开展各项合作建房的工作,“我们主要担当咨询或者中介的角色,很多事情要请有资质的房产公司代管”。
低调操作,合作建房欲探水市场
有了更多个人参与合作建房,中基地产将寻找合适的地块,此后,拿地、开发建设也将列上日程。
王华说,现在有几块地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位置以东区和北区为主,“很多报名者都在我们的网站上参与投票,大家一起讨论,选择地块的位置”。
中基地产的法人代表告诉记者,已经有几家房产公司在和他们谈合作事宜,“我们会委托其他公司通过招拍挂拿地、开发建设,他们将得到合理的佣金”。而进入拿地程序后,王华他们将低调做事,借壳运作,不让“中基地产”进入公众视野。
中基地产的发起人也在考虑出售将来的临街商铺,借此降低合作建房者的投入。
王华透露,如果地块面积小,他们自己有能力拿到,若地块较大,价位较高,他们将考虑吸引温州资金的支持。
肩负重任,合作建房前景广阔
作为郑州首家致力于个人合作建房事业运作的公司,中基地产迈开了合作建房实质性的第一步。
该公司的前身是“温州郑州个人合作建房协作联盟”,温州人赵智强是该联盟的智囊之一,而赵曾被中国传媒界誉为“中国个人合作建房破冰第一人”。
赵智强引入郑州的“温州模式”已在深圳取得阶段性成功,其流程主要是:成立公司作为建房主体→指定银行设立账户并签订资金托管委托协议→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公司参与土地竞拍→拿地后开始建设房屋→支付房地产公司2%费用→按约定分配房源。“不能说照搬温州模式,但也是在温州模式内,结合郑州实际情况运作。”王华等人这样评价他们的操作程序,中基地产的成立,也标志着郑州个人合作建房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至少可以减少开发上的灰色投入,让参与者买到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住房”。
王华等人表示,他们会以“减轻购房者负担”为中心,以“供应成本房”和“公益开发”为基本任务,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合作建房。
读一送一
郑州个人合作建房大事记
●2005年4月,中原住交会上,李之海公开设立展位,招募个人合作建房成员。
●2005年4月,河南刘·田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在商都网、大河网发出报名倡议书,成立“郑州个人合伙建房俱乐部”筹备组。
●2007年1月20日,网友猫猫、郁志强发起成立“郑州个人合作建房联盟”。同时,刘玉茹发起的“郑州个人合作建房团”面世。
●2007年1月,河南刘·田律师事务所的“郑州个人合伙建房俱乐部”浮出水面。
●2007年1月,李之海宣称自己发起的个人合作建房封顶,但被传出此房属于“小产权”房。
●2007年1月底,阎功勋等5位市民成立了“郑州市个人合作建房筹备组”,今报的连续报道,让此次合作建房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最终流产。
●2007年9月9日,温州郑州个人合作建房协作联盟成立,以王华等6位市民为发起人的合作建房开始拷贝温州模式。
●2007年10月14日,王华等人注册的房产公司正式开张,标志着郑州个人合作建房进入实质性阶段。
(陈亮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