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开始抛售手中保留房源 今年房价是涨是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中介开始抛售手中保留房源 今年房价是涨是跌?
2010年02月25日 14:02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些细微的变化虽然不足以去体现本身就很难理清的房地产市场趋势,但已经有人开始担忧。昨天,一家知名房地产中介公司从业4年的杨小姐说,“囤在自己手中的房源开始抛售,这样的情况增多。”

  中介圈内,不少人都会选择多囤几套房源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是自己直接买下,或者是通过种种渠道独自享有卖相较好的房源。

  杨小姐说,不光自己,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不同公司的中介也开始讨论,把自己的投资房卖出去。“1月份以来,看房的人逐渐减少大家都在观望。总体来说现在的情况并不像很多网站说的那样惨淡,成交量确实下去一点,但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比较淡的,大家判断三、四月份成交会上升一些。”

  “不过我们仍然比较担心,上半年估计变化还不是很大的,下半年可能涨一些也可能跌一些,现在都还说不好。主要还是看政策吧。”杨小姐说,去年年底销售火爆,有中介选择了把手中卖相差的房源先出手,如果有客人来,好的房源并不会全部推出。一个房子很多人抢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就有了抬价的空间。而现在房源比较紧缺的,买房人和投资者都在观望,他们并不急于买卖房子,因为以前涨的时候他们手中的房子很多都已经涨了一倍。

  她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我把自己的3套房子通过其他的中介公司挂牌了,房子楼层、朝向还有交通都是比较好的,现在看房的人是有,但是还没有卖出去一套。“这样的情况使我的担忧加大了,本来可能只是挂牌看看,现在真的担心怕是以后很难出手。很多中介也和我的选择也是一样的。”

  房市成交清淡套现难

  投资客申请停本付息缓解月供压力

  “去年贷款买的这套房抛晚了,现在根本没有下家来接盘,自己不得不多交房贷利息。”房产投资客陈先生昨日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出乎意料的信贷收紧形势造成房产买盘急剧降温,眼下不少房产投资客普遍遭遇出货难,而造成房贷还款成本明显增加的情况。而多家银行个贷业务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目前不少二套房贷的投资客已经开始向银行申请允许停本付息来缓解月供压力。

  降价5%抛房也困难

  “现在市场风向完全大变,不仅出手买房的人大幅减少,而且有兴趣看房的也寥寥无几。”浦东张杨路上一家中原地产门店的客户经理张先生对记者表示,春节后的这5天内一单成交也没有,而且约客户去看房也频频被拒绝。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周上海市商品房成交面积1.6万平方米,与前一周相比减少了84%,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7774元,环比前周下降了12%;上周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3万平方米,与上周相比下降82%,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9079元,环比前周下降了4%。

  投资客房贷成本增加

  “房子抛不出去,不仅收益没法兑现,而且房贷还要多交,实际上增加了投资成本。”投资客陈先生对记者表示,他在去年7月份买了一套120万元的房产,按照当时的房贷优惠政策,首付只要两成即24万元,以及7折利率按20年期来计算月供大约为5900元。这套房子在去年12月时一度涨到155万元,陈先生的投资收益在短短不到半年就很可观。

  但陈先生在去年底前没有把房子及时出手,不仅现在的挂牌价降到148万,而且如果今年一直无法找到下家出手,那么每年的房贷利息就要7万左右。这意味难以拿房子套现的陈先生投资收益已经大幅缩水,而且不得已准备向贷款银行先申请停本付息,以减轻月供压力。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有不少房产投资客基本上都以一年内的“打短线”方式为主。通常在房贷政策较宽松的情况下,投资客如果预期房价短期有上涨空间,就会尽量利用低首付来获得杠杆收益。由于税费多数由下家承担,例如按照两成首付来计算,只要房价上涨20%就收益翻番。但是如果楼市买盘降温,那么投资客很难像自住需求的客户那样长期供房贷。

  【解压策略】

  停本付息减轻还贷压力

  易居房地产研究中心发布报告分析,从资金面来看,今年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紧缩,可能还会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也成为必然。房地产业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信贷紧缩导致楼市成交受到影响。

  “现在新申请房贷放款很难,这也间接对房产市场上的买盘形成压力,想抛房的投资客当然很难出手。”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个金部高级经理王先生对记者表示,预计房贷业务在二季度来临前很难有起色。从该行的情况来看,不少去年大举进入楼市而且尚未出货的投资客由于不愿承担较高月供的压力,纷纷向银行申请允许停本付息,也就是在一到两年内每个月只还房贷利息而不包括本金,这样可以暂时减少约一半的还贷金额,以等待楼市成交回暖后伺机将房子出手。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