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拍挂制度可防腐败 民企拿地一样频出“地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招拍挂制度可防腐败 民企拿地一样频出“地王”
2010年03月22日 09:3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天,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对“央企地王”现象作出回应。他表示,地王频现是招拍挂制度的必然结果,如果需求和供给情况不改变,即便央企都退出房地产市场,也不会影响到房价的涨跌。

  近日央企频频成为“地王”,邵宁表示,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开发商在房地产价格上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他说,房价是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如果土地的供应不足,或者楼市的需求过旺,房价必然会涨。

  邵宁说:“现在的招拍挂制度必然产生地王,因为是竞争,不管是谁最后拿到,都会成为地王。招拍挂的制度是个好制度,因为它是透明的,是阳光的,是竞争性的。它可以防止暗箱操作,可以防止腐败。”

  他表示,“地王现象”的直接受益者是地方政府,但这不是坏事情。他建议,政府取得土地收入的同时,应该把卖地收入中的大部分转到为低收入者建房,比如廉租房、公租房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

  对于如何抑制房价,邵宁说:“如果房地产市场供给比较充分,就是土地的供给比较充分,而需求是正常的,不要出现过多的投资性需求,那么房价必然不会大涨。所以抑制房价必须从供给和需求的两端下手,增加供给。”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是否能起到调控房价的作用?邵宁说:“如果不解决供给和需求问题,房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热点分析

  资金充裕、土地财政导致“地王”频现

  分析人士认为,“地王”产生的根源不在于买家是央企还是民企,而是房地产开发资金的过度充裕和地方对土地开发的过度依赖在作祟。如果银根不调、“土地财政”不变,即使央企退出,土地市场的虚火仍将燃烧。

  -民企拿地一样频出“地王”

  央企独霸土地市场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事。而在2007年,地价上一轮快速上涨之时,独领风骚的企业以民企居多。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成交总价和楼面地价排在前10位的地块中,国企均占8席。但是在2007年的总价及单价“地王”中,买家里面国企与民企之比则为3:7和4:6。

  事实上,即使在2009年,也不乏民企组成联合体拿下“地王”的例证。民企保持着至今“总价地王”的纪录。

  中原地产分析师马冀说:“即使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不再出手,也照样会有民企接盘。更何况,还有16家房地产央企对热门地块‘虎视眈眈’。”

  -信贷资金催生“地王”

  能够在“地王”级别的土地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房企,大多拥有巨量的销售汇款和宽松的银行贷款,尤其是大型央企在获得资金支持方面更具优势。

  此外,不少企业还是上市公司。获取土地,争夺“地王”,既是房地产企业进行常规土地储备的需要,也是一些上市房企股市融资的绝佳题材。越是“地王”,就越具备融资效应。在流动性宽松的形势下,缺乏有效引导的信贷资金只能流入楼市、股市,不出“地王”才怪。

  近年来,“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方式备受诟病。在资金规模不对等的情况下,单纯的价高者无疑将导致对其他资本的挤出和个别开发企业对优质地块的垄断。央企具备这个条件,一些民企也拥有这样的实力。改革土地出让方式的呼声近年来时有耳闻,但地方政府实际上同样是游戏的参与者、获利者。寄望于尝到甜头的运动员去修改游戏规则,并不现实。

  -“土地财政”是终极推手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行之已久的“土地财政”可以说是“地王”的终极推手。

  不夸张地说,地方政府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交易中最大的受益者。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50%。如此背景下,对于“地王”的此起彼伏,一些地方政府虽称感到压力重重,但在内心恐怕也是乐见其成。

  只有真正落实房地产调控的种种措施,改变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改革现行的土地出让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地王”产生的土壤,让地价趋于平稳,让楼市回归理性。(记者 叶锋)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