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带"高房价之忧"上两会 开征物业税必要且可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委员带"高房价之忧"上两会 开征物业税必要且可行
2010年03月03日 10:23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贾康:建议物业税叫“房地产税”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知名经济学家贾康在今年“两会”上交提案表示,中国开征物业税既必要,也可行。

  贾康建议,在物业税(房地产税)开征初期,对独立别墅、豪华公寓可先行实征,对一般的消费性住房可暂不考虑实征,而一定面积以下的居民“第一套自用住房”还可考虑永不实征。

  贾康的这份《关于抓紧研究、准备出台物业税(房地产税)的提案》。贾康在提案中表示,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在中国开征物业税的方案,并建议将该税种的名称规范地表述为“房地产税”。

  贾康表示,从财税角度来看,目前房地产保有环节税制严重缺失。开征物业税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分税制财税体制从中央践行至地方。物业税在设计上应该考虑与市场机制结合以发挥长效机制作用,促使地方政府行为进一步合理化。

  李稻葵:

  建议地方政府以地方保障性住房作抵押发债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认为,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资金链断裂危机值得关注,他建议地方政府以地方保障性住房作抵押进行发债,以改变当前房地产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格局。

  李稻葵认为,合理的房价水平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有中等收入的家庭和个人应该能买得起房,第二个是房价与租金不能脱钩,房价过高而租金不高,表示有泡沫在里面。

  “为了达到合理的房价这个目的,政策毫无疑问非常重要,但是体制也要跟上,光有政策而没有体制是不可持续的。”李稻葵告诉记者,要改变当前房地产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这样一个格局。

  他希望,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以保障性住房作抵押到市场上去发债,目前可能一些省一些的债要发,但是在这之前希望先发住房债务,以自己开发的房地产作抵押来发房地产债,鼓励地方政府不要从卖地的交易中收税,而是自己直接开发,直接举债,然后把这些住房提供给那些想住房需要住房,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又买不起房的家庭,当然为了抑制他们的牟利冲动,需要公众的监督。

  黄文仔:

  现在说楼市拐点是胡说八道

  深圳等城市近期的楼市低温,是否意味着楼市拐点即将到来?全国政协委员、广州星河湾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仔昨日再度“放炮”说:“根本没有什么拐点,现在说楼市拐点是胡说八道,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市场上下波动是很正常的。”他解释说,只有到了房地产生死转折的关头才谈得上拐点,目前楼市正处在市场的自然调节阶段,跟所谓拐点没有任何关系。

  “我非常赞成政府打击炒楼!炒楼是有意哄抬房价,不能忽视。”黄文仔分析说,炒房在一定程度上抬高房价,但不是主要因素,房价的推高,问题在于供需不平衡,房地产政策的延续性不够,“一下松一下紧”,导致市场的不正常波动。“身体好了天天喝王老吉,身体不好天天吃抗生素,我们的楼市政策就是这样,市场好的时候就打压,市场不好就喊着要救市。”他表示,房地产市场需要长期性的政策。

  特派记者吕天玲郑佳欣  实习生鄢秀钦

  -带你开两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全媒体记者继续带你开两会。我们已经精心备下最新鲜热辣的话题,你可以随时登录南方报网两会论坛(bbs.nfdaily.cn)发表高见,我们会把你的声音捎给代表、委员,从最高庙堂为你“讨说法”。

  南方报网网友楼价疯了:

  越有钱的人,就越买得起房子,用来炒卖挣钱,于是就越来越有钱,这从某一方面更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并间接造成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新浪微博网友Jennifer123:

  “披星戴月的奔波,只为一扇窗”,而“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浪迹天涯,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却永远跟不上飞涨的房价”。

  新浪微博网友悬途:

  收入不能承受物价之涨,感情不能承受房价之高,病情不能承受药费之巨,睡眠不能承受工作之累,创业不能承受税费之繁,上学不能承受应试之难,能力不能承受关系之宽,梦想不能承受现实之残。

  徐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