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透露闲置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即将试水。
可关于公积金能否向保障房建设开闸的争论却远未停息。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称,此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公积金保值增值,有利于带动住房投资和消费……但仍有许多民众持反对意见,网易11月6日做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6成以上民众不赞成将闲置公积金用于保障房建设。
11月13日,《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数位业内专家,他们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动机是好的,但资金安全“总让人捏着把汗”。一位专家称自己是退而求其次地赞成:“我认为应先进行法律修改和制度改革再试点;但不管如何,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有偿放贷,这是一种进步。”
法规亟待修改
对于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而言,公积金贷款保障房建设是在意料之中。“2008年就听到了这类‘风声’,后来我们做了相关课题,与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有过交流,他们的观点是:公积金闲置得太多,是浪费,损失了收益。”
陈杰还是比较赞同用公积金贷款保障房建设的,他认为公益性是公积金应有的一种属性,公积金贷款保障房建设可以双赢。但目前,“首先要改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否则实施意见就有违法之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汪利娜也认为,修改管理条例迫在眉睫。她介绍说,管理条例规定了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修、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法规中没有任何规定说可以向职工以外者放贷。”
陈杰透露,建设部现已着手管理条例的修订,新版本的条例将修改公积金的放贷条件和范围,但口子不会开得太大,商业房地产开发等肯定被排除在外。
这样做公平吗
在坊间舆论看来,政策已出,修改法律是迟早之事。但问题是:这样做公平吗?
11月13日,本报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采访了十多位普通市民,过半数的人觉得公积金放贷保障房建设有失公允。民众有三大疑问:公积金有没有支持保障房建设的“义务”?很多缴存人不符合保障房申请,是否公平?实施公积金放贷后是否会阻碍原本公积金改革,例如申请公积金手续趋向简便、公积金可用于首付等措施是否会被放缓或取消?
“肯定存在不公平,公积金不是公共财政,它有别于税收,没有维护社会稳定等救济义务。公积金贷款保障房建设,保障房的特殊性也导致了很多缴存人被排除在利益之外。”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况伟大指出,但他随即话锋一转,“现在的中低收入者很多也是公积金缴存者,因为房价过高,他们买不起房,没能使用公积金,公积金都让相对富裕者使用了,这难道就公平了?”
况伟大认为,公平总是相对的,在目前公积金确实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制度向中低收入者倾斜,未尝不可。
而民众所担心的是否会妨碍原本公积金的改革步伐,汪利娜认为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反推来说,公积金大量闲置确实有贷款手续繁杂、审批时间长等原因造成,所以必须对公积金的扶持对象、用途作出完善的规划,保障缴纳人利益是绝对前提,贷款保障房建设必须有严格的比例管理。”
这样做安全吗
安全,最重要的一环。“我们再也不能重蹈覆辙了!”专家们感叹,上世纪90年代初,公积金曾被用于投资住房建设,由于当时的相关制度和监管等不完备,出现了一批呆账、坏账。
专家们指出,公积金安全不能出任何问题,否则可能对当地经济秩序、公共秩序造成极大的影响。那么现如今,我们的相关制度和监管机制是否完善,我们是否有条件保障可能动辄数亿元乃至上千亿元公积金放贷保障房建设万无一失呢?专家们没有给本报记者明确答复。他们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请有关部门商榷。
况伟大表示,国外没有公积金贷款保障房建设的先例,要保证公积金安全,应当进行公积金制度改革,“引入银行金融机制,要严格按照银行的放贷条件执行;还要严格按照公共基金如养老金、社保基金那样谨慎操作等;同时,有关部门必须提前出台相关政策,一旦贷款出现问题或发生挤兑现象,有及时、可靠的补救措施”。
面对实施意见没有设立统一模式,各地操作方式可能不尽相同的情况,汪利娜认为公积金放贷保障房建设应该具有属地性,因为每个城市的公积金使用情况都不同。但她认为各地都应当成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因为贷款保障房实际上是在做金融业务,做金融业务就不能长期脱离金融监管。地方政府要对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进行注资,共同承担风险;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企业化运作;从业人员要有资格认证;实行信息披露制度等”。
陈杰则认为,权力不应放到地方,要收归中央,因为地方上的公积金可能随时受到政策影响从闲置变成倒挂;地方公积金管理中心因为行政级别相对不高,在放贷时可能被当地官员影响;地方中心的贷款风险控制能力也不容乐观等。他主张成立全国公积金中心,将各地闲置资金汇总于此,同时成立国家公共住房建设与管理公司,由其对从全国公积金中心借贷的资金进行统一运用。
专家们强调,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有专家提出,应该在政策实施前,由更多的专业人士和老百姓在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去论证可行性,以消除种种疑虑。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