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北京一小区一处“群租房”状况——一个两居室被分割出9间小隔断房,住着9个背井离乡在北京讨生活的务工者,每间月租500多元。然而,这样的生活也许就要结束了,因为不久前,北京市公安局、市规划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出《通告》,要求“群租房”必须拆除隔断恢复原状,消除安全隐患。
不可否认,这样的“群居”生活确有隐患,可能影响其他住户的日常生活,也可能威胁小区的治安状况,应该治理。然而,透过这组报道,笔者感受到的是租住者的艰辛和不易——厨房、厕所要共用,“高峰时”要排队;小隔断就像“鸽子笼”,进了门就得上床;没有窗户,不通风也不见光……但凡经济条件允许,谁都不会愿意长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安全隐患当然要消除,但有关部门在“亮剑”治理的同时,是否想过:对租住者而言,这小小的“窝”毕竟实现了他们在繁华喧嚣、房价飙升的大都市有一个相对私密的栖居的愿望。如果取缔这种租住形式,这些低收入务工者将栖居何处?能不能找到可以两全的途径?
类似的难题还有,比如,治理黑摩的。相信很多人体验过或见识过黑摩的的“疯狂”,造成的交通事故也不少,但黑摩的依然大行其道,为什么?因为如果路途不远,比起正规出租车,它们价格更便宜,有时还很方便。
比如,治理黑诊所。关于黑诊所把人治死、治残的报道,可谓屡见不鲜,但一些人还是冒着风险去找这些“非正规军”,便宜恐怕是重要因素。大医院挂号难、看病贵,一些人舍不得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轻易地花在大医院。
治理群租房、黑摩的、黑诊所,有关部门的初衷无疑是为了保证住房、出行、看病等基本民生问题得以改善,但这些治理往往陷于屡禁不绝的困境。究其原因,并非治理的措施不力,而是一些人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尚存,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需要尽量减少生活成本的支出,有的甚至面临入不敷出。而需求不断,供给自然存在。
因此,在治理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基本民生诉求。除了依法取缔、打击,还应该尽可能地谋求以正规途径改善民生。
整治群租,不是为了将人们赶出隔断,迫使他们租住更贵的房子,承担更重的生活负担,而应该同时致力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提供和改革,让他们高高兴兴地住进更安全的地方。同理,想彻底取缔黑车,还需考虑公交网络的铺设、出租车的定价、城市道路的建设;而要取缔黑诊所,想办法扩充医疗资源、降低居高不下的药价和大医院看病成本,无疑是最重要的。
可喜的是,有关部门正在这些方面做着努力。一些地方尝试打破廉租房的户籍限制,将农民工纳入申请人行列;一些城市在推行免费公交、低价公交;而新医改基本药物制度也在全国范围内徐徐启航。(林 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