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建3万套新市民公寓引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江西赣州建3万套新市民公寓引新生代农民工进城
2010年03月16日 15: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16日电 赣州市在江西省率先提出建设新市民公寓、推进新市民工程的构想,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进城。该市并明确提出,用2年左右的时间,投资40亿元,建成新市民公寓3万套,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吸收至少10万农民工进城居住,成为新市民。其中中心城区(含赣州开发区、章贡区、赣县)建设新市民公寓1万套,其他16个县(市)开发建设2万套。

  “比经济适用房的价格还更便宜,既能买到房子还能在赣州市区落户,定居在赣州,创业在赣州,成为赣州新市民,我梦寐以求的心愿如今终于可以实现了,孩子的城市读书梦终于可以圆了”。3月12日上午,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务工6年的江西省会昌县白鹅乡下安村村民赖海波,听说赣州市章贡区首批518套新市民公寓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符合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申购,他迫不及待地掏出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在赣州隆晟达钢结构公司打工的妹妹赖海英,兄妹俩分别填写了一份新市民公寓申购登记意向表。像赖海波兄妹一样,当天已有200多位赣州新生代农民工在新市民公寓申购登记意向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赣州市以推进新市民公寓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截取的一组镜头。

  随着赣州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主流。他们既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又无法融入城市,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移进城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赣州以此开始进行统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现实课题研究,在江西省率先提出了建设新市民公寓、推进新市民工程的构想,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进城。

  为加速推进新市民公寓建设,赣州市把它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专门出台了《赣州市中心城区新市民公寓建设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建设目标任务、实施原则和工作举措。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赣州市推进新市民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专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同时,把新市民公寓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点工程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在具体建设上,新市民公寓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政策,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在行政规费减免、金融信贷等方面出台政策予以扶持,纳入赣州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管理。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运作、企业自建、闲置房改建以及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等模式,目前已开工建设新市民公寓2234套,已有702套胜利封顶即将交付使用,开始接受申购。

  为了让进城务工人员真正买得起、住得下,该市选择在进城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工业园区确定建设合理地点,采取“面积小一点、配套全一点、价格低一点、区位好一点、付款期长一点”办法,花不到10万元就可以买到一套新房,即搬即可入住,实现“首付一两万,月供两三百,就可住新房,成为新市民”,让部分农民工实现在城市安家立业的梦想。为防止新市民公寓“变味”,该市对购房人条件有针对性地作了一些设置,依照“企业员工个人申请——相关部门审核认定——社会张榜公示”的程序,保证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真正成为城市的新市民。

  建设新市民公寓仅仅是赣州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进城的第一步。以此为切入,赣州市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当做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规划、实施新市民工程,包括新市民安居工程、新市民保障工程、新市民就业工程、新市民素质工程、新市民和谐工程和新市民关爱工程“六大工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为解决进得来的问题,该市规定只要在城区买了房就可以落户,享受市民待遇;为解决留得住的问题,一方面在政策落实市民待遇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建立新市民培训和就业保障机制,开设新生代农民工学院、新市民夜校,辅导他们学技术、学文化,目前已培训农民工近10万人次,定期举办大型就业招聘会,让他们一技在手,就业无忧,生活多彩;为让他们发展得好,该市还专门出台了新市民创业优惠政策,成立了新市民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在中心城区建立创业廉租市场,各县(市、区)设立创业园、创业一条街、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创业扶持群体和产业特色性的创业项目,涌现了一大批的创业典型。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扶持创业贷款16.54亿元,已建廉租店铺258个,创业园(街)48个,创业园(街)内企业(实体)达1100个,直接扶持创业1572人,带动近3万人就业。(林海)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